[原创]聋哑河
楼主
听雨 2006-01-10 13:01:58

聋哑河

/听雨
  时间仿佛万马奔腾在历史的纵向隧道上。风烟四起,黄土飞扬,在铮铮铁蹄的随响声中淹没了多少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多少文人墨客的才华横溢。向着远处义无返顾的奔驰,清风拂过,淡淡泥土的沉香,呢喃轻语,更多的是普通人的故事。仿佛旷野里荒芜的野草般,一茬又一茬在历史长廊中上演一段段平凡的没有分量,单薄的不足以让世人记录的故事。就是这些故事组成了历史,负载历史。


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一条沧海桑田变更的河流。
长江下游有一个小村庄,六七十年前。这里还沉没在长江的波涛中,时间默默的潜移默化,江道窄了下去,露出了一块沙堤,到处长满了芦苇,中央自然形成了一条河流直通长江。渐渐的很多逃荒,避难的人发现了这里,芦苇飞絮中人们开始建设家园。
哑婆婆是芦苇村最早的居民,八十多岁了。说到哑婆婆,她的一生都是故事。每个故事都铭刻着酸楚与凄婉。走进哑婆婆的家,黑漆漆的,没有一点光线,尽管屋外是阳光明媚,桃花笑映春风。哑婆婆的屋子应该是当年最早的建筑物了,黄泥墙,茅草顶。靠东面墙,用玉米芥子扎拦,一口大灶便是厨房了。很多年来,好心的村人路过或者是有意带来,粮食蔬菜,趁哑婆婆不在家,在这没有门的厨房里,贴一锅死面饼,烧一锅青菜。哑婆婆没有亲人,就这样吃百家饭度过了很多年很多年。西墙上留了一道罅隙,算是窗户了,微薄的光线里依稀寻到了一个照片框,拂去油土,看见了年轻时候的哑婆婆,月白色的旗袍,麻花大辫子。哑婆婆年轻的时候竟是如此的美,秀丽中略带点羞涩。

哑婆婆出生在安徽一个极其偏僻的小山窝里。三岁间父亲病故,母亲改嫁他人,随男人走了。把她过继给了一对没有儿女的地主家。地主家的婆娘恶的出名,她本来生过四个孩子一律夭折了,私下里都说那婆娘太过阴毒,命里不该有子嗣。四岁的哑婆婆已经会放猪,拾柴火。冬日里,哑婆婆穿的是恶婆娘用短裤给她改的棉裤,上面穿的是十六磅做的衫子。十六磅顾名思义,是一种极粗糙的布,从织布机上下来没有经过漂白染色,再加工的布的毛坯。半截腿露在寒风里,粗拙的布磨痛了腿。农村人那时候烧的是大灶,冬天柴火非常紧张。哑婆婆每天蹲在田埂上,用手在沙土里抓一种叫笆根草的植物。其实并不是繁茂的草,而是荒芜在田野里的草根,找到大根一带就是一串儿,晒干后是引火的好材料。哑婆婆每天勤苦劳作也只够一顿饭的柴。春去秋来,哑婆婆从放猪,拾柴到下地耕作,腰没有直起来的时候,半夜里地主老头趁恶婆娘睡熟了,悄悄上了哑婆婆的床。那年她只有十三岁。地主婆娘在漫骂老头的同时把哑婆婆打得体无完肤。并把她赶到鸭圈和牲口一起过夜。苦难辛酸在哑婆婆的面前变的寻常,她觉得人生大概本来就是这样的。
哑婆婆十四岁那年,地主家来了个支锅的手艺人,帮忙修补大灶。目睹了哑婆婆一天的生活不禁动容,打听了哑婆婆的身世放在心间。机缘巧合,不久后支锅的手艺人隔山隔水的碰巧给哑婆婆改嫁了的母亲家修葺大灶,谈论间扯上了联系,母亲得知哑婆婆水深火热的苦难日子,日夜啼哭。男人看不过,寻人把哑婆婆接了来。母女相见本以为哑婆婆苦尽甘来,然而改嫁后,母亲又生了五个孩子,外加男人前妻留下的两个,生计如履针芒,入不付出。多了哑婆婆便到了揭不开锅的境地。男人忍耐了几日,终于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同母亲商量,给哑婆婆寻一户人家,做了童养媳。
哑婆婆给的人家,离母亲家相去两个庄子。那年她十五岁,豆蔻年华。由于过早的劳作,她出落成了大姑娘的风华。生活教给哑婆婆的只有两个字,忍耐!她做梦也不会想到,会遇见对她好的人。哑婆婆给的人家有个五岁的傻儿子,他就是日后要做哑婆婆男人的主。哑婆婆睡梦中常常惊醒,恍惚间又感觉到地主老头上了她的床。对着月亮,哑婆婆看不见希望,她不懂人活着究竟为什么?她的一生屈指算来,没有一刻是清闲安宁的。
那天桃花开了,红丹丹煞是好看。碧蓝的天空没有一缕云彩。春天的微风象梦境中爱人的手,抚摩着她。哑婆婆放下地里的活计,来到河边,掬一把水揩揩脸,靠在歪脖子树上。迷迷糊糊睡了过去,从来没有的安宁。日头落了下去,一个寒噤哑婆婆醒了。发现身上多了件十六磅粗布褂子,依稀有汗味。抬头看见河边坐着一个后生,回头对她笑。这后生哑婆婆是认识的,叫柱子,他家的地和哑婆婆家的离的不远,每次哑婆婆下地都能看见柱子也在地里干活。‘你太累了,就算我这样年轻的后生每日这样劳作也会吃不消,何况你一个女孩子家。看你睡的很沉没敢叫醒你。’涨红了脸的柱子对哑婆婆说。哑婆婆还了衫子给柱子,羞涩的笑了一下。
那年的春天桃花特别红,哑婆婆觉得有使不完的劲。下地劳作成了哑婆婆最快乐的时刻。遥遥的看见柱子对她笑,没人的时候柱子就过来帮她干活。日子久了,傻子的妈妈,发现了蹊跷。荡妇,贱人人前人后这样称呼哑婆婆。不再让哑婆婆去地里干活,牲畜般把她关了起来。
一天夜里,柱子来了,撬开门。领着哑婆婆逃了。一路寻找,终于给他们找到了,正在建设中的芦苇村。

哑婆婆,活泼的象个小牛犊。和柱子一起用黄泥茅草建了屋子。凭借两双能干的双手,他们开荒种田,养猪放羊。哑婆婆觉得天地变了,现在她每一份劳作都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坚实厚重的精神,让哑婆婆活了起来。芦苇纷飞,是哑婆婆银铃般的笑声。奔腾喧嚣的中央河是哑婆婆幸福的情怀。
哑婆婆的家就依着中央河建的,河边几株杨柳是柱子种下的,河水什么时候涨什么时候落。哑婆婆熟悉的好象是自己的手掌。村子里种田,吃喝,洗涮都是取中央河的水。河边上出落的水葱、河芹在哑婆婆的眼里比什么花草都要美丽。用水葱煎的油饼最香,用河芹炒的干子最嫩,最脆。
河岸上牧着,哑婆婆和柱子轻快,幸福的脚步。多少次,在长河夕阳下,他们一起畅想未来。秋天荷花开了,哑婆婆划着大木盆穿梭碧荷清莲间,晚来竟采红菱半盆,煳熟分给乡邻。芦苇村的人都把哑婆婆和柱子当作楷模,模仿他们的亲密无间,相亲相爱,勤劳能干。哑婆婆和柱子友好善良的对待所有逃难来芦苇村的人们。一个村落的人家和气的好象一个大家庭。
造化弄人,老天似乎也妒忌这对贫穷却勤劳相爱的夫妻,偏偏是哑婆婆钟爱的中央河夺走了柱子。深秋,荷花败了,亭亭的立着无数支莲蓬勾引谗嘴的孩童。那天哑婆婆和柱子正在离中央河不远的地方干活。忽然听见,呼救挣扎的声音。柱子没有来及考虑,一个猛子冲了过去,下河,孩子递给哑婆婆救了上来。哑婆婆忙着救护孩子,却没有注意到柱子的脚被残荷败枝羁绊,许久挣扎不脱。哑婆婆回头时候眼睁睁看着心爱的人,一点点没了下去。柱子的眼睛深邃的凝视她,哑婆婆反应过来冲进河里,由于不会游泳,没前行几步也没了下去。村人赶来救了哑婆婆,却没能救醒柱子。

柱子走了,哑婆婆一夜间苍老。从那以后没有人再听过哑婆婆说过话。也没见过哑婆婆勤劳的身影,劳作在大地上。渐渐的哑婆婆哑了,聋了。她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她再去听,去说。每天坐在河堤上,凝视柱子没落的河面。芦苇村也渐渐的壮大,代代相衍。人多了,时代也发展了,没有人再喝中央河的水,没有人下河洗涮。昔日碧荷苍苍,清莲亭亭,悠闲的白鹅划着红桨,戏水顽童那纯真的笑容撒在每道波痕里。然!这一切都好象是古老的梦境了。如今它成就了一方,千家万户的垃圾填满了它的心脏,清风依然送来的不再是莲花的清香,一阵阵恶臭熏没了历史曾经的痴情







---此帖由衣袂飞扬在2006-1-12 8:26:31编辑
编辑 收藏 举报 主题管理
分享
Re:
2
听雨 2006-01-10 13:03:08

换一篇




---此回复由听雨在2006-1-11 9:49:39编辑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3
听雨 2006-01-10 13:04:55

呵呵   自己顶自己




---此回复由听雨在2006-1-11 9:50:07编辑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4
寒塘鹤影2008 2006-01-11 18:09:34

沉默的聋哑河流淌着哑婆婆的泪水.正直的作者吟唱着小人物的悲歌!




---此回复由寒塘鹤影2008在2006-1-11 18:11:21编辑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5
醉妖七七 2006-01-12 19:14:25
为什么善良的女子总摆脱不了悲剧的宿命?
是因为残酷的现实?抑或缘于悲剧的美感?不得而知。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6
听雨 2006-01-12 21:20:46
托老说过;(大意,原文不记得了)幸福的人都有相似的幸福,不幸的人都各有各的不幸”?于是用笔的人就忙着记录那些多样性,而忽略了单一。呵呵


---此回复由青春部落在2006-1-14 1:18:05编辑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7
寒塘鹤影2008 2006-01-13 18:27:47

是托尔斯泰说的吧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8
醉妖七七 2006-01-13 18:35:37
恩,托老,呵呵。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9
听雨 2006-01-13 20:06:00
呵呵 是吗  那是我记错了 真丢人  谢谢啊  谢谢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0
醉妖七七 2006-01-13 20:33:46
小  case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1
听雨 2006-01-14 08:35:19
为什么要这样啊?错就是错了,对就是对了。用不着遮掩的,我不喜欢别人编辑我的帖子 :)我知道是善意的,可是从另个角度想,别人指出你的不对是对你尊重 ,否则大可以一边看笑话去。错误出来了指正了也记的牢了,是吗?所以啊不用编辑的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快速回复:您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4894号 

辽ICP备1400134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