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文人赴水考
楼主
醉妖七七 2007-01-27 10:17:33
春秋战国,七雄并立,连年征战不断;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各派学说纷呈。屈原作为生卒于这种环境中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怀有一腔济世之志。他追求壮大楚国,主张联齐抗秦,渴望建立以民为本、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屡历疏逐,终悲慨绝望而怀石自沉,既有死谏之勇,又存倔傲之骨,故西汉司马迁赞之曰:“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可争光也。”屈原为什么会选择托身于江河?这里最表面的是地理原因,他被疏逐之地在沅湘之间,在他的《怀沙》篇结篇处说:“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从地理上看,沅江与湘江在近长江处交合,形成洞庭湖,由汇合段延伸出的支流便是汨罗江,所谓怀沙,沙即指长江。屈原自绝之辞正是写于行吟在长江支流汨罗江畔时,流放以来,其境恰如处于支流地位的汨罗,故屈原怀念长江以自喻怀楚怀王,投身于汨罗,与长江相融,既遂其心志,又在灵魂上得以与楚国同在。

 

  另外,追思屈原的人格理想的根源也可解屈原赴水之谜。处于逆境的屈原在思想上最易沟通的人物就是宋国的庄子。庄子生活的时代略早于屈原,《史记》载他是(河南)宋之蒙人。庄子生活的宋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列强的包围和蚕食之中,并成为大国的附庸,庄子生逢国运不昌,无心做官,思想上也十分沉重,故常用曲折的充满忧愤的笔调诉说他的压抑、痛苦和希望。而一切苦思终无济于世道,庄子作品中由此衍生出大量出现“水”的命题,取老子哲学中“水”之自然委化,柔可克刚的特征和本性,借以与混乱世道相抗衡,这在屈原的潜意识中极有可能影响到他的以身赴水之举。庄子曾去过楚国,他的学说对稍晚于他的屈原产生影响是很有可能的。楚国和宋国接壤,楚的北部东部地区和宋国的风土人情和习惯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楚地文化中也有与老庄哲学相近的宇宙天道观。这些迹象都能证明屈原有可能对庄学十分敏慧,从而深受庄学影响。最确切的证明就是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庄学特征。《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等篇章中均可见出庄子式的怨世而出世,绝对自我的特征。而至性柔软清澈且不折不断的江河湖泊,恰好能成为体证这种感悟的载体,既然如此,照屈原抑郁忠烈的个性,在身逢放流的悲凄生涯中,选择委身于水,恰能在心灵上给予一些慰安了。流水绵绵,哀歌不断,抚慰着诗人的灵魂,流水潺潺,永保洁质,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心胸,唯流水,才是诗人的安魂之所。司马迁在《悲士不遇赋》中抒写了同类情怀:“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千古知名文人主动赴水者,并不多见,然确乎有一些文人的死亡与水相关。初唐天才早夭的王勃是因渡海溺水受惊而死的卢照邻因病魔缠身,疼痛难忍,自投颍水而亡众所周知的唐代“诗仙”李白和“诗史”杜甫,前者传说是在当涂(今安徽马鞍山)病中醉酒摘水中月而溺死,多少有些浪漫的神化色彩;后者确乎是在大历768年乘舟出蜀病死于湘江途中的。除此之外我所知的与水相关的文人之死还有清朝的戏曲家洪昇,晚年潦倒的他在道经吴兴浔溪之时,夜饮于客船,醉后落水而死,与李白之死相近。而这些文人的死亡多属意外落水或与水相关,真如屈平主动赴水者几人?真屈指可数!然这区区几人,实堪称文人以死相抗的代表。

 

  明朝万历年间进士高攀龙,虽算不上是地道的文人,却也是知名的学者,曾主讲于东林书院,其人喜褒贬时事,议论朝政,遭受阉党迫害,不肯就缚于阉党受其侮辱,拒捕自沉,也算是一个性情耿直的节义之士了。

 

晚清最著名的投水文人就是王国维了。其实,王国维仅比鲁迅大四岁。他通常被视为晚清文人,还是因为在他的意识形态里,主要是旧时代的投影太过于浓重,他寄希望于清朝能够强大,能够复兴,但旧时代给予这个忠心耿耿的遗老的,却是满目疮痍,他的投水而死,自然是属于为旧时代殉了节,也可以视为是时代冲突之下的文人悲剧命运的代表。“五十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当他走向颐和园的湖水,是否觉得只有那片湖水能够怀抱他的灵魂呢?无论如何,他不是一个变节的文人,王国维有他人生中清澈透明的一面。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还出现了一位年仅二十九岁就早夭的天才诗人——朱湘1904年,他生于湖南沅陵。父亲为前清翰林,曾任江西学台,但他去世后家道中落,朱湘幼年相继丧母失怙,并常遭兄长摈弃,形成他敏感怪僻,孤傲倔强,与世不谐的性格。1919年考入负有盛名的清华学校,总是屡犯校规并被开除过,1927年公赴美留学后仍不媚于俗,不屈于外,曾两度愤然转学。他满腹珠玑,不免恃才傲物,胡适、徐志摩等一些当时文坛名家亦曾常遭他贬斥。因他个性叛逆,不为世所容,朋友,妻子均与之反目。朱湘虽学贯中西通晓英、法、德、拉丁、希腊多种文字却无处就一教职;虽然在文坛上负有才名却无处发表它们。1933125日,在长江自沉,灵魂追屈子而去。面对现实他没有趋炎附势,在生活粉碎了他的理想梦幻后,最终以自沉于江的形式维护了自己人格的独立,其人之死,与二千多年前同是楚人的屈原之死多么相似!

 

  千古文人赴水而死的并非止于现代,死于当代的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66823 ,一批“红卫兵”先后在国子监孔庙、北京市文联大院焚烧戏装,殴斗老舍、荀慧生、萧军等30余位北京的文化艺术界人士,老舍惨遭毒打和精神凌辱,1966824日午夜,在北京西北郊太平湖投湖自尽。文人横罹祸难,宁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保持人格的自尊,而绝不低下高傲的头颅,至老舍已再臻极致!

 

  江流湖海之悠远徘徊,虽不足以排遣抒泄千古文人们的悲哀愤慨,也多多少少能使那些不屈的灵魂找到他们暂时的栖居之地!让流水去为他们咆哮,去为他们呜咽,去为他们流泪,去为他们而默默东流吧,让流水去慰藉那些灵魂,去为他们歌唱吧!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魂兮,随水而居!

编辑 收藏 举报 主题管理
分享
Re:
2
青青火山 2007-02-01 10:16:37

一入大千尘便起,
月轮孤照万里天.
文章深处皆玉骨,
惟有长江洗青衫!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3
2012-03-03 14:34:27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快速回复:您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4894号 

辽ICP备1400134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