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徐志摩名篇欣赏---这是一个懦弱的世界(添加)
楼主
梅影斜窗 2007-06-21 17:11:09
徐志摩名作欣赏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①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容不得恋爱,容不得恋爱!
    披散你的满头发,
    赤露你的一双脚;
     跟着我来,我的恋爱,
    抛弃这个世界
    殉我们的恋爱!
    我拉着你的手,
    爱,你跟着我走;
     听凭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刺透,
     听凭冰雹劈破我们的头,
    你跟着我走,
    我拉着你的手,
     逃出了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
     跟着我来,
     我的恋爱!
    人间已经掉落在我们的后背,——
    看呀,这不是白茫茫的大海?
    白茫茫的大海,
    白茫茫的大海,
     无边的自由,我与你与恋爱!
    顺著我的指头看,
    那天边一小星的蓝——
     那是一座岛,岛上有青草,
     鲜花,美丽的走兽与飞鸟;
    快上这轻快的小艇,
    去到那理想的天庭——
     恋爱,欢欣,自由——
     辞别了人间,永远!     


 ①写于1925年2月,发表报刊不详。
    徐志摩虽然生命短暂,他的一生却曾执拗痴迷地追求“爱、自由、美”——现实中的和梦幻里的。徐志摩出身于一个封建、买办的富裕商人家庭,但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和“五四”精神的濡染,使他成为一名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一种“爱、自由、美”的理想。他的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社会里不仅不易开花结果,还常常遭到扼制与摧残。“理想主义”的碰壁,使徐志摩对黑暗的现实环境产生不满与反抗,同时他也把理想寄托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他曾在《自剖》一文中写道:“个人最大的悲剧是设想一个虚无的境界来谬骗自己:骗不到底的时候,你就得忍受‘幻灭’的莫大痛苦。”虽然也常感幻灭的痛苦,但在美好的幻境里,诗人无疑可以找到一个与
现实世界相对抗的精神世界,使得他那颗受损的灵魂得到抚慰和憩息,再者,对于一个富有浪漫主义气质和激情的诗人来说,他往往能在幻想的理想世界里找到灵感的泉源,使心灵想象的翅膀得以自由翱翔。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正是诗人否定和拒绝黑暗的现实世界、肯定和向往理想世界的作品。这首诗写于1925年,时值徐志摩与有夫之妇的陆小曼相爱,他们恋爱遭到许多人反对,徐志摩痛感传统的道德观念对人的束缚,深深感受到重荷压制下的精神痛苦,他写作这首诗与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他咒诅“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恋爱”,决心“逃出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我们理解这首诗时,自然不必拘囿于诗人的恋爱生活,一首诗一旦完成,就形成自己独立的品格和价值。如果说《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是反映现实黑暗的作品,不如说这是诗人性灵和浪漫激情的抒发。诗人有感于现
实生活中恋爱不自由而写下这首诗,他在诗的开头直截了当地指出这个世界是“懦怯”的,是“容不得恋爱”的,但诗人接下去并未对现实世界作任何客观的描绘,实际上,现实只是触动他性灵和浪漫激情的“元素”,他想表现的不是现实世界如何“懦怯”、如何黑暗,而是要抒发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愤懑之情,表达自己同黑暗现实誓不两立的决绝态度与抗争精神,以及对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和热烈追求。诗人的浪漫主义使他在否定一个旧世界的同时,以更大的热情去肯定一个理想中的世界。让我们看看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美丽非常的幻境:有象征无边自由的“白茫茫的大海”,大海上有座美丽的岛屿,岛上有青草,有鲜花,有美丽的走兽与飞鸟,更令人向往的是,这是一个
“恋爱、欢欣、自由”的“理想的天庭”。为寻求这一理想世界,诗人曾抱着怎样义无反顾的坚定决心:“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的恋爱”、“听凭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刺透,听凭冰雹劈破我们的头”。这首诗以一个浪漫主义者的激情,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决绝态度,对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与热烈追求,体现了“五四”精神——要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反封建的强烈精神,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偶然》、《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等一类诗作,婉转柔靡、情致曲折;《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则格调明朗激越,诗的前二节表现诗人逃出现实牢笼的坚定决心,后两节则描绘一种理想的幻景,全诗从“跟着我来,我的恋爱”直至看到“理想的天庭”,一气呵成,抒发出诗人溢满胸腔的浪漫激情。诗的最后一段,象一幅美丽的画,如一首欢快的歌,流溢其中的是诗人掩饰不住的喜悦与激动,最后一句“辞别了人间,永远!”,宛如一曲轻盈欢快的调子嘎然而止,又象是“逃出牢笼”、
看到“理想天庭”的诗人发自内心的舒坦的舒气。我们欣赏《再别康桥》这类诗作,从其低徊曲折、一咏三叹中细细地品出诗独特的韵味,而这首诗,我们感受更多的是诗人美好的理想、澎湃的激情以及敢于否定黑暗现实的精神。《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也是颇具徐志摩艺术个性的诗篇,体现出徐志摩诗歌结构严谨整饬、形式灵活多变、鲜明的节奏感和旋律感以及情感想象的节制与简洁等艺术特色。

---此帖由梅影斜窗在2007-6-21 17:12:48编辑

---此帖由梅影斜窗在2007-6-21 17:25:41编辑
编辑 收藏 举报 主题管理
分享
Re:
2
梅影斜窗 2007-06-21 17:14:32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 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 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 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 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 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 、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 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 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 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 《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 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 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 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 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 、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 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 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19日, 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 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 《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 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 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 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 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 ,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 《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佳作.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3
梅影斜窗 2007-06-21 17:15:52

徐志摩与陆小曼在杭州西湖边的合影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4
梅影斜窗 2007-06-21 17:19:55

《图说陆小曼》(一)

出生与世系

 

陆小曼(1903-1965),名眉,别名小眉、小龙,笔名冷香人、蛮姑。江苏常州人。常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美誉。

 

陆小曼的祖先原在常州樟村。清咸丰、同治年间,陆小曼祖父陆荣昌因避“长毛”(即太平天国)之乱迁居上海。陆小曼父亲陆子福(1873-1930),字厚生,因他少时聪慧,每考必中,长辈因此替他改名为陆定。陆定,又字静安,号建三,晚清举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民国初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曾下令逮捕了陆定和其他很多同盟会会员。不久,袁世凯杀害了其中的13名同盟会会员,陆定由于曹汝霖、张一鏖等人的营救,免遭杀害而获释。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陆定经同乡翰林汪洵之推荐入度支部(后为财政部)供职,历任司长、参事、赋税司长等二十余年,是国民党员,也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

据说我国银行界零存整取的储蓄,就是他第一个试办的。中华储蓄银行因北洋政府发行的“九六公债”发生停兑风潮而倒闭。陆定晚年处境不佳,闷闷不乐,于1930年因病逝世,终年57岁。

 

母亲吴曼华,小名梅寿,是常州白马三司徒中丞第吴耔禾之长女,上祖吴光悦,做过清代江西巡抚。她多才多艺,对古文有较深功底。清末,

陆定一度担任贝子贝勒学校的教师,这些王子王孙写的文章作业,陆定带回家中,由吴曼华帮助批改,可见她具有相当的文字基础。她更擅长一手工笔画,陆小曼嗜画,受其母亲影响至深。“小曼”两字也来源于母亲。

 

陆小曼于1903农历919日出生于上海市孔家弄。据《樟村陆氏宗谱》上载:“陆子福生有三女,长、次均早夭,三名小曼,生于光绪二十九

年癸卯九月十九日子时,待字。”这天恰巧是传说中观音菩萨的生日,陆小曼又生得眉清目秀,肌肤白嫩,故家人戏称她为“小观音”。陆定夫妇对陆小曼十分宠爱,加上生长在官僚家庭,这对陆小曼以后的性格和生活作风,有着很大的影响。明日请看:校园“皇后”

 

校园“皇后”  

 

陆小曼幼时是在上海幼稚园度过的。6岁随母赴京依父度日,7岁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9岁到14岁在北京女子中学读书。

 

陆小曼小时候,不光长得清秀可爱,而且聪慧过人。在陆小曼9岁时,袁世凯专政,借口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在几个月前与“二次革命”有关,下令解散国民党,派军警搜缴国民党议员438人的议员证书、证章,陆定就是其中的一个。当风声紧急时,陆小曼的父亲依旧把党证等物带在身上。有一天,他照例带着证件去上班,陆小曼便说:“爸爸,证件带在身边恐怕会有危险,今天还是摘下藏在别的地方吧!”

 

幸亏女儿及时提醒,这天才出大门,陆定即被警方传去软禁。到了晚上,来了大批宪警包围寓所,搜索之余,又讯问小曼家中情形,以为在女孩子口中容易得真相。不料陆小曼态度大方,相机应付,自始至终不露破绽。警方见查不出什么证据,便把其父了三五天后予以释放。

 

陆小曼12岁的时候,还是很调皮,一天到晚和女仆们嬉戏,父母交代她做的功课,她一样也不做。有一次其父气极,便将小曼掴了几下,她也不哭。可是这一掴,却使她有了转变,从此循规蹈矩地读起书来,再不和家人胡扯了。

 

15岁那年,陆小曼转入北京圣心学堂。圣心学堂是法国人办的,当时一般人叫它“法国学堂”。学生都是居住在北京的外国青少年,附带招收少数中国学生。课程有英文、法文、钢琴、舞蹈、油画、礼仪等。因为收费高,是贵族化的学校,多半是北京军政界部长级一类的小姐才能进得去,如曹汝霖的女儿当年也在圣心学堂读书。

 

同年,陆定还专门为她请了一位英国女教教授英文。陆小曼生性聪慧,又肯勤奋学习,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能弹钢琴,长于绘油画。有一次,外国人到圣心学堂参观,看到一幅精致的油画,问是何人所绘,当校方告知是学生陆小曼时,外国人很欣赏,当即支付200法郎,作为学校办学经费,将这张油画买去。陆小曼也由此引起校内和社会注目。

 

学生时代的陆小曼,不仅才能出众,美丽也含苞欲放,初露魅力。她有上海姑娘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她每次到剧院观戏或到中央公园游园时,外国和中国大学生往往前后数十人,或给她拎包,或为她持外衣,而她则高傲至极,对那些人不屑一顾。

 

三年外交翻译生涯 逐渐闻名北京社交界

 

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要圣心学堂推荐一名精通英语和法语、年轻美貌的姑娘去外交部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陆小曼成为当然之选。陆定夫妇认为这是锻炼女儿才华的好机会,便答应了。于是,陆小曼经常被外交部邀请去接待外宾,参加外交部举办的舞会等,在其中担任中外人员的口语翻译。

 

18岁时,陆小曼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她能诗善画,能写一头蝇头小楷,能唱歌能演戏,而且热情、大方、彬彬有礼,更能引人好感的是她那明艳的笑容、轻盈的体态和柔美的声音。磊庵《陆小曼与徐志摩艳史》中说:“北京的外交部常常举行交际舞会,小曼是跳舞能手,假定这天舞池中没有她的倩影,几乎阖座为之不快。中外男宾固然为之倾倒,就是中外女宾,好像看了她也目眩神迷,欲与一言以为快。而她的举措得体,发言又温柔,仪态万方,无与伦比。”

 

陆小曼在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中,屡屡显出她机警、爱国的一面。因为当时翻译不仅仅把对方的话译出来就算了事,还须随机应变,以对付那些蔑视华人的外国人。她爱自己的祖国,看到外国人有蔑视华人的语言行为,就以牙还牙,巧妙地对付。有一次,法国的霞飞将军在检阅我国仪仗队时,仪仗队的动作不够整齐,便奚落道:“你们中国练兵方法大概与世界各国都不相同吧!”陆小曼当即回答:“没什么不同,全因为你是当今世界上有名的英雄,大家见到你不由得激动,所以动作无法整齐。”又有一次,在节日宴会上,有的外国人为了取乐,用点燃的纸烟头触碰中国儿童所持的气球,突然“砰”的一声爆裂,原来高高兴兴玩着的孩子吓得哭叫起来,而那些外国人却捧腹大笑。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所谓高级华人,可是眼看外国人捉弄自己的孩子,他们只是尴尬苦笑,谁也不敢提出抗议。陆小曼睹此非常气愤,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她用同样的做法烧破外国儿童的气球,使洋人吃惊,也使那些高级华人目瞪口呆,而陆小曼自己则坦然自若。

 

顾维钧对陆小曼在三年外交生涯中的表现颇感满意。他曾当着陆定的面对一位朋友说:“陆建三的面孔一点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小姐却那样漂亮、聪明。”

 

与王赓结婚

 

1922年,陆小曼19岁了,面目长得清秀可人,身材也越显婀娜娉婷,出落得更加漂亮了。就在这一年,她离开学校,奉父母之命与王赓结婚。

 

王赓(1895-1943),字受庆,亦作绶卿,江苏无锡人。作家王西神的侄子。1895515出生,年龄比陆小曼大7岁。19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赴美留学,入密芝根大学,后改入哥伦比亚大学,又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哲学,191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再后又转到西点军校攻军事,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是同学,19186月以第10名毕业。随后归国,供职于陆军部;旋又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上校武官,兼外交部外文翻译;1918年秋,任航空局委员;1921年为陆军上校。

 

王赓经陆小曼的寄父母唐在礼夫妇介绍,前来议婚。陆定夫妇之前不知道曾经婉拒了多少人家,不肯将自己的掌上明珠轻易许人。这次看到王赓年少英俊又有成就,且无锡和常州原属一府,有乡谊之亲,于是很快就答应了。从订婚到结婚还不到一个月,人称“闪电结婚”。

 

当时,对陆小曼的这桩婚事起主要作用的是陆小曼的母亲,磊庵在《陆小曼与徐志摩艳史》一文中说:……小曼之母,看到有这种少年英俊,认为这是雀屏中选的最理想人物,虽是王赓年龄长小曼7岁,她偏说他这穷小子将来一定有办法的,毫不迟疑地便把小曼许配了他。当时,陆家正处于鼎盛时期,陆小曼的父亲陆定还在财政部供职。王赓家境一般,又刚从国外回来,没有什么积蓄。陆家看中的是他年少得志,因此结婚的一切费用,全由陆家负担。婚礼在“海军联欢社”举行,仪式之甚,轰动京师。光女傧相就有9位之多,除曹汝霖的女儿、章宗祥的女儿、叶恭绰的女儿、赵椿年的女儿,还有英小姐数位。这些小姐的衣服,也都由陆家订制。婚礼的当天,中外来宾数百人,热闹非凡。

 

在这桩婚事中,陆小曼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被风浪颠来颠去,完全是被动的。当蜜月的激动渐趋平静后,她渐渐发觉自己并不快乐,她觉得自己和王赓之间在性情和爱好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王赓在美国受了多年的教育,生活方式也有些美国化。加上他年少得志,全部精力都花在工作上,一个星期从星期一到星期六,是绝对的工作时间,不能用于玩耍。而且王赓又是学军事的,行为比较刻板,性格上也是大大咧咧,对女人既没有很大的兴趣,也没有笼络的手段,对妻子陆小曼是“爱护有余,温情不足”。而陆小曼喜欢玩,婚前就是北京交际界的“名姝”,结婚后闷在家里,要是丈夫多些温存倒也罢了,偏偏丈夫一心扑在工作上,整天就为仕途着想。老婆娶进来就像完事了,陆小曼觉得自己在家里像个摆设,似乎根本不在丈夫的眼里,要想出去玩玩也不自由,因此陆小曼对丈夫是“敬重有余,爱恋不足”。

 

结识徐志摩

 

 

 

结婚第三年,王赓被任命哈尔滨警察局局长,王赓要小曼随同前往,陆小曼就到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据说由于陆小曼当时是名满京城的社交界人士,因此她到哈尔滨后,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到处贴满了她的海报。但是陆小曼在哈尔滨住不习惯,不多时,就回北京娘家居住,与王赓两地分居,因此与丈夫在感情上更加淡漠了。

 

由于性情不投,结婚半年后,两人失和成为无可否认的事实。但陆小曼心高气傲,绝不肯让人知道她是一个失意者,是一个不快乐的人。于是她过着隐瞒性情、忍泪假笑的生活。就在这种心态下,徐志摩似天外来客,闯进了陆小曼心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名章土序,初字森,后改字志摩。徐志摩于1897115(农历189612月)出生于海宁硖石;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1911年起入杭州一中;1914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15年,奉父母之命与张幼仪结婚;1917年,在北京大学读本科;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留学;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1921年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192210月回国,12月到北京,在松坡图书馆工作。之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夏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并参与主编《诗刊》《新月》等文学刊物;是我国著名诗人,也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徐志摩奉父母之命与张幼仪结婚后,深深感到和妻子之间缺乏感情。张幼仪确是个贤惠、能干、持家的女人,但不适合徐志摩这样的浪漫诗人。19223月,徐志摩在柏林与张幼仪离婚。

 

1920年至1921年间,徐志摩在伦敦认识了林徽因,这才是他想像中的理想女人———美丽、纯洁、天真、活泼。他们两人在英国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回国后,他仍忘不了这个清新脱俗的“林家女孩”。

 

但林徽因回国后经过权衡,已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有婚约。泰戈尔来华期间,徐志摩得以和林徽因再次接触,重燃旧情。但林徽因此时心意已决,不久便和“准丈夫”梁思成共赴美国求学。徐志摩因此灰心到了极点。

 

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候,徐志摩遇到了同样忍泪度日的陆小曼。他们的相遇,使他们的忍泪和灰心渐渐化成了愉悦和希望,这段万众瞩目的惊天爱情就此拉开了序幕。

 

至于他们俩初次的相识,并没有一个完全准确的日子。陆小曼在《泰戈尔在我家做客》一文中说:后来老诗人走了不久,我同志摩认识了,可是因为环境的关系,使我们还不能继续交往,所以他又一次出国去。陆小曼说她和徐志摩的相识是在泰戈尔走了以后,其实陆小曼和徐志摩在泰戈尔来华期间就有相识的可能。192458,是泰戈尔的64岁生日。北京学界要为他开祝寿会,其中最后一个节目是用英语演出他的戏剧《齐德拉》。当然,此时的主角不是陆小曼,而是《齐德拉》的演员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张歆海等人。但我们的主角也在这里出现了,她充当了一个配角。此时,可能是徐志摩当时事务繁忙,精神集中在泰戈尔身上,而情感上还完全倾注于林徽因,故未曾特别注意到林徽因以外的女人。或许是注意到了,但心里满是林徽因的倩影,陆小曼又是好友王赓的妻子,故没往那方面想。陆小曼呢,应该也会认识大名鼎鼎的诗人徐志摩,但由于已婚女人的矜持,加上知道徐志摩此时正在追林家小姐,所以也不会主动去和徐志摩搭话。

 

与徐志摩相恋

 

 

至于陆小曼和徐志摩相识的场合,大致的提法是在舞会上。王映霞说:1924年,陆小曼在交际场所,一个偶然的机会,遇见了徐志摩。他也是跳舞能手,爵士音乐一响,他们就欣然起舞,跳个不停。他们熟练的步伐,优美的姿态,使舞池里的其他男士显得“六宫粉黛无颜色”。他们两个,一个是窈窕淑女,情意绵绵;一个是江南才子,风度翩翩;一个是朵含露玫瑰,一个是抒情的新诗,干柴碰上烈火,怎么会不迸发出爱情的火花?

 

从此,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小曼想去玩时,他就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当徐志摩来邀请他们夫妇出去的时候,他就说:“我今天很忙,叫小曼去陪你玩吧。”王赓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处理会产生婚姻危机。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他们游长城,逛天桥,到来今雨轩喝茶,去西山上看红叶,忙得不亦乐乎!小曼喜欢打牌,志摩就陪她打牌;小曼喜欢听戏,志摩就陪她听戏;小曼喜欢画画,志摩就给她介绍北京画画的名家。这样你陪我,我陪你,郎才女貌,心理断层,难免产生情感。

 

那么,陆小曼与徐志摩相恋又是在什么时候呢?

 

磊庵在《徐志摩和陆小曼艳史》中提到这样一件轶事:“志摩与小曼见到几面,老早就拜倒石榴裙下,某一次义务演剧,内有《春香闹学》一阕,志摩演老学究,小曼饰丫环,曲终人散,彼此竟种下情苗。”陆宗麟在给常州戴伯元的一封信中也提到:“姑母第一次演戏是在北京,大约1925年与徐志摩合演《春香闹学》,徐(志摩)演老师,陆(小曼)演春香。那时还未与徐志摩结婚。”但她没谈到是否是这一次演出让他们结下情种。但徐志摩的一段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其与陆小曼在演戏时生出情窦是可信的。

 

徐志摩这样描述当初他为陆小曼而受到心灵震动的事:“今晚在真光我问你记否去年第一次在剧院觉得你发鬈擦着我的脸(我在海拉尔寄回一首诗来纪念那初度尖锐的官感,在我是不可忘的)。”

 

徐志摩是个大诗人,在与陆小曼恋爱的过程中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句。如《花的快乐处》《春的投生》《一块晦色的路碑》《翡冷

翠的一夜》等等。这个时候,陆小曼几乎成了徐志摩的诗源。徐志摩说:“我的诗魂的滋养全得靠你,你得抱着我的诗魂像母亲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给他穿,他饿了你得喂他食———有你的爱他就不愁饿不怕冻,有你的爱他就有命!”小曼爱好文艺,对志摩这样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自然十分敬仰,因此常向他请教一些文艺上的事。两人意趣相投,共同语言渐多,谈话内容也丰富起来,渐渐产生情愫。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局长后,志摩与小曼接触机会更多了,使他们感情越陷越深。

 

徐志摩的表弟蒋复璁先生曾在文章中谈到徐志摩与陆小曼当时恋爱的情景:“因为陆小曼参加了新月社,自然和志摩很熟,志摩恋林(徽因)失败,正在此时,小曼予志摩照顾周至,饮食与衣物,日常送赠,我那时几乎每日到志摩处,颇觉这位太太对志摩的照顾有逾友谊。”

 

陆小曼原来沉静的心中掀起了波澜,丈夫虽然也受过高等教育,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武夫,不懂女人心理,不会讨其所好。亲切的志摩为她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一个能写浪漫爱情诗篇的诗人,一个风度翩翩的风流才子,更不容易的是他能读懂小曼内心痛苦而深沉的世界。小曼震惊了,她想:“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伴侣。可是,我们相识在不该相识的时候。”她陷入无限的伤感。

 

郁达夫作为他们的好友,也是一位反封建礼常较为著名的文艺界人士。他在《怀四十岁的志摩》中说:“志摩和小曼的一段浓情,若在进步的社会里,有理解的社会里,这一种事情,岂不是千古的美谈?忠厚柔艳如小曼,热烈诚挚若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哪里还管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得到宗法家风?当这事情正在北京的交际社会里成话柄的时候,自己就佩服志摩的纯真和小曼的勇敢,到了无以复加。”

 

虽然有郁达夫、胡适、刘海粟等人对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事持赞同态度,但由于那时还是20世纪的20年代,封建思想在一般人的脑子里还根深蒂固,妇女“三从四德”和“一婚定终身”的观念深入人心。更何况陆小曼原来和王赓不和众所皆知,因此当时的一些知名人士有很多想和她接近,陆小曼喜欢赶场子,所以也能经常凑在一块儿玩,现在居然给徐志摩一个人追走了,也惹得一些人心中产生不快,因此也有一些内心不平衡而论及对徐陆两人的不满。刘海粟在文章中回忆说:

 

陆小曼离开王赓改嫁徐志摩后,当年在北京把她捧为天人,以一睹芳颜为快的名人雅士们,立即变成武士和猛士,对小曼大加挞伐。好像当年卓文君不嫁给别人而嫁给司马相如,这些“别人”们就大骂君“私奔”和“淫奔”,诋毁她当炉卖酒等于卖笑和卖身。(天晓得,如果真有一个美艳的少女当炉向他卖笑,也许是不反对的!)

 

不难想像,陆小曼和徐志摩的交往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圈里,引起了很大风波,他们的Romantic受到社会舆论的强力抨击。许多人都认为他们的恋爱是破坏传统礼教的罪恶行为。但说也奇怪,那些流言,在给他们压力的同时,相反也促进了他们感情的发展。

 

 

胡适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陆小曼到底有多漂亮?为什么京城那么多的贵族子弟、知名人士会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王赓风华正茂,对她一见倾心;徐志摩见了她马上从林徽因处转了过来;胡适看到她竟也有心猿意马的感觉;贺天健、刘海粟、陈巨来等艺术家也对陆小曼有相当的好感;而翁瑞午更是个痴情种子,一直照顾陆小曼达几十年之久;这一些事例现象都证明了一点:陆小曼有非同寻常的魅力!胡适曾说她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刘海粟说她是“一代才女,旷世美人”,可是从陆小曼传世的几张照片上,却看不出非常的美貌。那么陆小曼究竟美不美?有多美?

 

刘海粟是个艺术家,他的眼光非常高。那一次,胡适、张歆海、徐志摩拉他去陆小曼家,他对陆小曼的第一印象是十分美好的:谁知站在我们面前的竟是一位美艳绝伦、光彩照人的少女,原来她就是蜚声北京社交界的陆小曼。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干女儿,也就是徐志摩好友何竞武的女儿何灵琰这样评价自己的干娘:有人说陆小曼实在算不得美人,年轻时清清瘦瘦,中年牙齿掉了也不去镶,十分憔悴,但是在记忆中,干娘是我这半生见过的女人中最美的一个。当然,她如果生在现在,绝对没有资格参加选美。人不够高,身裁(材)瘦弱,自然谈不上什么三围,但她却别有一种林下风致,淡雅灵秀,若以花草拟之,便是空谷幽兰,正是一位绝世诗人心目中的绝世佳人。她是一张瓜子脸,秀秀气气的五官中,以一双眼睛最美,并不大,但是笑起来弯弯的,是上海人所谓的“花描”,一口清脆的北平话略带一点南方话的温柔。她从不刻意修饰,更不搔首弄姿。平日家居衣饰固然淡雅,但是出门也是十分随便。她的头发没有用火剪烫得乱七八糟,只是短短的直直的,像女学生一样,随意梳在耳后。出门前,我最爱坐在房里看她梳妆,她很少用化妆品,但她皮肤莹白,只稍稍扑一点粉,便觉光艳照人。衣服总以素色居多,只一双平底便鞋,一件毛背心,这便是名著一时、令多少人倾倒的陆小曼。她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别具风韵,说出话来又聪明又好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再见到一个女人有干娘的风情才调。

 

在何灵琰的眼里,陆小曼吃饭时把一只脚踏在椅子上也是美的:干娘有胃气痛的毛病,所以养成一只脚踏在椅子上抱膝吃饭的习惯。这当然不是一种好习惯,也显得没有礼貌,但是干娘娇怯怯的好像西子捧心,别有一种风韵。

 

应该说何灵琰对干娘陆小曼的美貌和风韵是推崇备至的。从她说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再见到一个女人有干娘的风情才调”这句话来看,就可以想像陆小曼在她心中确实是一位绝世美女。

 

张幼仪评价陆小曼

 

1927年的一天,胡适请徐志摩和陆小曼去他家做客,还请了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就是在那一天,张幼仪第一次见到陆小曼。她回忆说:“吃晚饭的时候,我看到陆小曼的确长得很美,她有一头柔柔的秀发,一对大大的媚眼。饭局里,她亲昵地喊徐志摩‘摩’和‘摩摩’,他也亲昵地叫她‘眉’和‘曼’。”

 

1930年,王映霞和郁达夫寓居在上海赫德路嘉禾里前弄,和陆小曼家相邻。那年的一个晚上,他们夫妇俩去拜访陆小曼,这是她们第一次见面。王映霞看到的是这样的一个陆小曼:她梳着前刘海,这在当年是一种流行的时髦发型,穿着一袭银色的丝绸旗袍。陆小曼自己说:“我不喜欢花花绿绿的衣服,那太俗气了。我喜欢穿淡色的服装。有一次,我穿蓝布旗袍得到志摩的称赞,他说朴素的美有胜于香艳美。”

 

在回家的途中,郁达夫问王映霞对小曼印象如何?王映霞说:“她确实是一代佳人,我对她的印象可以用‘娇小玲珑’四个字概括。”女作家赵清阁曾于194511月访问陆小曼,赵清阁回忆说:“她毫未修饰,这说明了她的心境,但她依然是美丽的,宛如一朵幽兰,幽静而超然地藏匿在深谷中。”陆小曼的堂侄女陆宗麟有一段回忆也可供参考:“19476月,我在南京结婚,她以主婚人的身份去南京主持我的婚礼。那时她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但她的风韵仪态还是引起了很多宾客的注意,这些人并不知道她就是二三十年代名闻京沪的陆小曼。”女作家苏林回忆道:“我和陆小曼也曾见过一面,那是民国38年间战火烧近武汉,我避地上海,女作家赵清阁介绍我和小曼相见。小曼常年卧病,延见我们也是在病榻上。我记得她的脸色白中泛青,头发也是蓬乱的,一口牙齿脱落得精光,也不另镶一副。不过病容虽这样憔悴,旧时风韵依稀尚在,款待我们,也是温和有礼。”由于徐志摩的死对陆小曼打击太大,故此在十余年后陆小曼还是心灰意冷,但是她风韵犹存,依旧是一个美人胚子。

 

以上几个评价有男性,有女性;有长辈,也有晚辈。尤其是女性,按理说对同性忌妒的比较多,特别是像张幼仪这种看不惯陆小曼的女性,能说出对她赞赏的话是不容易的。可惜的是我们没有找到林徽因评价陆小曼的任何语句,由此也可看出林徽因的谨慎和细心。从新面世的一些照片来看,陆小曼的五官长得十分秀气、媚人,尤其是那双眼睛,正如徐志摩所说:一双眼也在说话/睛光里漾起/心泉的秘密。

 

徐志摩的粗心,使王赓知晓了妻子“红杏出墙”的事陆徐之恋外面传得沸沸扬扬,陆小曼的丈夫王赓还蒙在鼓里。当时王赓已到上海任职,难得回家一次,他又是一个粗心人,对徐志摩百般放心,又何曾想到好朋友竟然夺了他的妻子。但一个偶然的事件,使王赓知晓了妻子“红杏出墙”的事。事情源于徐志摩的粗心。且看蒋复璁在《徐志摩先生轶事》中所记的一段文字:我这年回家,在上海见到王受庆(王赓的号),此时他由百里叔介绍给孙传芳,正往来沪杭,向国外购买军火。我责以既常年独居南方,留太太小曼在北方,实非办法。于是同游南京路先施公司,他购礼物,为一瓷制孩童托我带交太太,并与小曼通信,商定接往上海。志摩自印度回国,就住在新新饭店,接到两信,一为凌叔华,一为陆小曼。晨间申如叔往看志摩,王受庆亦同时往候。志摩深知其父喜欢凌叔华,希望志摩与叔华联姻,故见申如七叔到来,即说:叔华有信。在枕边将信交与父阅,王受庆跟着同看。志摩看受庆脸色大变,于是在枕边一看,叔华的信仍在,他给父亲看的是小曼的信。他知闯了祸了,因为小曼写得情意绵绵。赶快起来,将叔华的来信送及父亲,将小曼的信取回。王受庆信已看完,出门走了。数日后,小曼到了上海,住在百里叔家,夫妇见面,王受庆将其妻与志摩通信事,面予责询,双方各不相让,大吵一场,卒致离婚。我劝王受庆接太太,用意在调虎离山,庶几志摩与太太减少往还,结果变成离婚,实在出人意料。

 

“东窗事发”,徐志摩又刚好收到泰戈尔从南美发来的信,说希望他能到意大利去和病中的泰戈尔相会。于是,1925310,徐志摩出国“避风”去了。临行前,他对陆小曼说:“有一件事不知你能否做到,如能倒是件有益而且有趣的事。我想要你写信给我,不是平常的写法,我要你当做日记来写,不仅记你的起居等等,并且记你的思想情感。———能寄给我当然更好,就是不寄也好,留着我回来时一总看,先生再批分数。你如其能做到这点意思,那我就高兴而且放心了。”

 

徐志摩走后,陆小曼真的开始了日记的写作,这就是著名的《小曼日记》。《小曼日记》从1925311开始,到711结束,一共19则,日记的内容大致可分五个方面:一、跟志摩说话,诉说自己的勇气,向他诉苦;二、怨恨丈夫的情绪,如实地写在日记里;三、埋怨父母不能理解她,在日记中时时露出不满之意;四、想念志摩,向他交心;五、记录自己的一些行为来自小曼家庭的压力

 

徐志摩走后,身体本来就虚弱的陆小曼更兼相思之苦,从四月份开始便发了病。在四月的一天,又与母亲起了争执。原因是那天吴曼华收到了徐志摩从海外寄来的一封信。徐志摩的用意无非是想做做小曼母亲的思想工作,以取得她对他和陆小曼之事的支持。吴曼华看了之后十分生气,马上把陆小曼叫出来,把信往她面前一扔,说:“你拿去看看。”陆小曼拿信一看,才知是徐志摩寄来的。信中满纸都是徐志摩的真情流露,他婉转地劝小曼的母亲同意他和小曼的交往,并希望她能创造条件帮助他们。陆小曼看着看着,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她想到徐志摩一片苦心,可母亲却没有一丝同意的迹象,她真是伤心欲绝。陆小曼决定到西山大觉寺去清静几天。就这样艰难地熬到了5月下旬。有一天,因为是否南下的事陆小曼和王赓起了冲突。

 

王赓坚决要小曼南下上海,而陆小曼则始终不愿。自从与王赓吵架后,陆小曼心里一直不痛快。521,在一个酒店里,她被人含沙射影地说了几句。本来她就心情不好,在外面又被别人说三道四,她又不能辩白,当即晕了过去,还是一帮朋友把她抬回了家。陆小曼醒来后,只觉心跳得厉害,好像一颗心要从胸膛中跳出来了。凌晨三点多钟,外国医生克先生赶到,给陆小曼打了两针,吃了几粒药,才稍稍稳定一点儿。可此时陆小曼的情绪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她越想越气,过了一会儿心跳又加速了。这时,胡适走到她的跟前,在她耳边轻轻地说:“要不要志摩回来?”原来胡适看到陆小曼这种模样,知道主要还是想念志摩所致,怕她支持不住,就如此问道。

 

陆小曼听得此话,竟以为自己的病十分凶险了,急忙问胡适:“我是不是要死了?”胡适马上缓和着笑眯眯地说:“不是,病是不要紧,我怕你想他,所以问你一声。”此时的陆小曼心里十二分地希望徐志摩马上飞到她的身边,但她又不敢直接地讲出来,只好含着一汪热泪对胡适轻轻地摇了摇头。

 

在陆小曼病情严重的这段时间里,作为她的丈夫,王赓虽然内心非常痛苦,但还是尽了责的。他一直在家里待着,心里着急,却不知道怎样去安慰妻子。但他觉得在她身边,心里会踏实些。他当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可他也只能得过且过了。看到妻子病成这样,他只能暂时收回成命,让小曼在北京住上几天,先把病养好。病好以后还是要叫她去的,否则真要惹出事来。他是爱小曼的,可两人性情不同,他不知道怎么去爱才能收回妻子的心。王赓也陷入了极端的苦闷之中。

 

620,陆小曼出院了,但她的身体还很虚弱,便在家里静养。她每天要丫头给她去买《晨报》,因为在《晨报》的副刊上也许会有志摩从国外寄回来的文章。到6月中下旬,她果然看到了几篇志摩的文章,如《开篇》《自愿的充军》《离京》《旅伴》等。看到志摩的文章,小曼觉得心里宽慰了许多,好像他就在身边一样。

 

628,病中的陆小曼抽空看了一篇外国小说《ThepaintedVeil》,书中的主角为了爱,经过千辛万苦的奋斗,才达到了目的。可是欢聚了没有多少日子男的就死了,留下她孤孤单单地跟着老父苦度残年。陆小曼看了此书,觉得书中的故事太残酷了,不由得哭了。那时,她根本想不到她和徐志摩以后的经历会和这本书中的情节如此的相像,这也许是历史的惊人巧合吧。

 

 

起造一座墙

 

 

徐志摩得知小曼即将南下的消息,心里十分着急。1925年的7月下旬,徐志摩回到北京。但是,徐志摩回来后一直不能单独和陆小曼见面,只是在朋友的聚会上碰到过两次,两人只能用眼睛来说话。一次舞会上,陆小曼只能和别人跳舞,就是不能理志摩,因为有那么多眼睛看着他们。徐志摩如坐针毡,实在忍不住了,就不顾别人的目光,上前邀请陆小曼跳舞。陆小曼勇敢地接受了他的邀请,徐志摩十分激动。徐志摩在过后写给陆小曼的日记中回忆说:“今晚与你跳的那一个舞,在我最Enjoy不过了,我觉得从没有经验过那样浓艳的趣味——要知道你偶尔唤我时我的心身就化了。”在这次聚会上,陆小曼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把她写的日记交给了徐志摩。读完日记,徐志摩禁不住激动万分,他在小曼日记的最后一页写道:“我看着这日记,眼里湿润了好几回,真是无价的,爱,你把你的心这样不含糊的吐露,我实在是万分的感动。”

 

8月的一天,陆小曼和徐志摩终于有了一次单独相见的机会,这次见面缓释了他们俩多日的煎熬。徐志摩对陆小曼表白道:“老师梁任公以前批评我的时候,我曾对他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小曼,今天我得到了,我只要你,有你我就忘却一切,我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要了,因为我什么都有了。”有了志摩这一句话,陆小曼也什么都有了。这一次相聚,他们都觉得“今天早上的时刻,过得甜极了”。陆小曼是喜上眉梢,病也好了一大半。只是他们的相会是偷偷摸摸的,陆家发现他们的异动后,对陆小曼的管制越来越严了。

 

徐志摩一直没有放弃对前途的渴求。在种种困难面前,他常常鼓励陆小曼一起战胜困难。在《起造一座墙》里,他发了誓言:我要你的爱有纯钢似的强,在这流动的生里起造一座墙,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画壁;纵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

 

8月下旬,徐志摩首先尝试自己去拜访陆小曼的母亲。谁知吴曼华看到他怒不可遏,指着徐志摩的眼镜大骂,要他不要再来妨碍别人的家庭生活,让徐志摩十分难堪。自己不行,便请胡适帮忙。这一年的824,胡适向陆母开了口。胡适是中国有名望的学者,因此吴曼华对他还比较客气,对他说:“我何尝不知道他们两人相爱,但王赓也是爱她的。这种有伤风化的事真的做了,要我们两个做老的面子往哪儿放?”胡适也无功而返。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5
梅影斜窗 2007-06-21 17:22:03

《图说陆小曼》(二)

刘海粟愿意从中斡旋

 

不久,陆小曼和王赓又发生了一次大的争执。那一天,唐瑛(上海的名门闺秀。当年有“南唐北陆”之说,即指南方上海有唐瑛,北方北京有陆小曼,皆在两地以美艳出名。)请他们夫妇吃饭。王赓有事,吩咐小曼不要单独随他们外出跳舞。小曼听了这话,就有点情绪了。当同伴们约她外出跳舞时,她没有马上答应。有人开玩笑说:“我们总以为受庆(王赓的号)怕小曼,谁知小曼这样怕他,不敢单独跟我们走。”边边拉她往外走。刚要上车的时候,正巧王赓的车驶到家门口,看到小曼不听他的话,气得面孔绯红,大声责骂她:“你是不是人,说定了的话不算数。”周围宾客看到这个局面纷纷溜走,她则被王赓拉入家中去了。陆小曼在众人面前,受到王赓的辱骂,不禁又气又恨,第二天就找到母亲,吵着非回京不可,声称今后再不回王家,准备侍奉两老归天。在这种情况下,母女俩回到北京。陆小曼将在上海受王赓当众辱骂的事告知父亲,陆定听后非常气愤,表示支持女儿的行动。可是母亲坚决不同意女儿和王赓离婚,为这件事家庭中经常不和。

 

徐志摩回北京后找到了刘海粟。刘海粟深感此事棘手,那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啊,而且三角中人都是风云人物,该如何处理?徐志摩看他犹豫,就说:“海粟,这样下去小曼是要愁坏的,她太苦了,身体也会垮的。”这句话打动了刘海粟,他也是在家里不满封建婚姻而逃出来的;再说刘海粟一向视反封建为己任,在中国画坛素以“叛逆”著称,年方廿九,血气方刚,而且,陆小曼也算是他的学生。他看到两人如此痛苦,便答应做做工作。

 

刘海粟去见刚回到北京的陆小曼母亲。他说:“老伯母休怪我轻狂雌黄,我学的虽是艺术,但我也很讲实际。目前这样,把小曼活活逼到上海,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她和王先生就能白首偕老吗?小曼心里也是苦,整日里跟你们两老闹的话,你们也得不到安宁啊!”陆母叹息道:“我们何尝不知道,可是因为我们夫妇都喜欢王赓,才把亲事定下来的。我们对志摩印象也不坏,只是人言可畏啊!”刘海粟讲了许多因婚姻不自愿而酿出的悲剧,但是吴曼华始终下不了决心。她说:“老实说,王赓对我们两老还算孝顺,对小曼也还算厚道,怎么开得了口要他和女儿离婚?”刘海粟就对陆母说:“如果晓之以理,让王赓自己有离婚的念头,这样便不难为二老了,你看怎样?”陆母说:“恐怕没那么容易吧?”

 

刘海粟见陆母心神不定,就要陆母听他安排。最后他们商定,由刘海粟陪陆小曼母女去上海,再寻机找王赓商谈。

 

临行那天,除了胡适、徐志摩外,还有不少北京的学者教授以及闺阁名媛都来相送小曼母女。刘海粟看到有这么多的名流来送小曼,又看到小曼光彩照人的模样,就悄悄地对志摩说:“你能得到这样一位情人,实在是福分不浅啊!”

 

第二天,徐志摩追到上海。第三天,刘海粟便在上海有名的素菜馆“功德林”宴客,所请的客人中除徐志摩、王赓、陆小曼母女外,还有张歆海、唐瑛、唐瑛的哥哥腴庐和杨铨(杏佛)、李祖德等人。

 

王赓看到桌面上的这些人,就隐约感觉到今天的这场宴会有名堂,但他表面上显得很平和,知道该来的总是要来。他彬彬有礼地与大家打招呼,也没忘了跟徐志摩握手。倒是志摩总是有些心虚的样子,不敢正面接触王赓的目光。徐志摩虽是这次宴会的最初策划者,但在今天的场合上是不能太露脸的,他只是作为一般客人端正地坐在席上,等着刘海粟来唱主角。

 

陆小曼知道今天宴会的用意,但美慧聪颖的她非常沉得住气,显得落落大方。她不刻意地去看志摩,她不能让志摩太得意忘形;她对王赓虽然一直缺乏绵绵的情意,但在这种场合,她绝对不会让自己的丈夫有难堪的感觉。她只是优雅而略带腼腆地和大家打招呼,坐下后就跟母亲讲些悄悄话,仪态万方。一会儿上菜了,刘海粟只是招呼大家吃,倒是张歆海忍不住了,冲着刘海粟就问:“海粟,你这个‘艺术叛徒’到底请我们来干吗?你那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啊?”

 

刘海粟正愁不知怎样开口,张歆海的一句话正好引出了话题。他端起酒杯说:“今天我做东,把大家请来,是纪念我的一件私事。当年我拒绝封建包办婚姻,从家里逃了出来,后来终于得到了幸福婚姻。来,先请大家干了这一杯。”

 

大家举杯共饮。陆老夫人紧张了,偷偷看了女婿王赓一眼,却见王赓不露声色。刘海粟继续说:“大家都干了这杯酒,表示大家对我的举动很支持。大家知道,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新旧思想和观念正处于转换阶段,封建余孽正在逐渐地被驱除。但是,”刘海粟加重语气说,“封建思想在某些人的脑子里还存在,还冲不出来。我们都是年轻人,谁不追求幸福?谁不渴望幸福?谁愿意被封建观念束住手脚呢?”

 

他继续说:“所以我的婚姻观是:夫妻双方应该建立在人格平等、感情融洽、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妻子绝不是丈夫的点缀品,妻子应该是丈夫的知音,‘三从四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刘海粟越说越来劲儿,他又举起了杯子:“来,我们祝愿天下夫妻都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干杯!”

 

大家为刘海粟充满激情的讲话所感染,纷纷站起来干杯。王赓迟疑了一下,似乎在思索着什么。看到大家都起来了,他才站起来,和大家一一干杯后,他给自己倒了一杯,对刘海粟说:“海粟,你讲的话很有道理,我很受启发。来,我敬你一杯。”和刘海粟干杯后,王赓又给自己倒了一杯,这次他举杯向众人祝愿,说:“愿我们都为自己创造幸福,并且为别人幸福干杯。”饮干之后,他不失风度地说:“我今天还有些事情,要先走一步了,请各位海涵。”转而对小曼说:“小曼,你陪大家坐坐,待会随老太太一起回去吧!”

 

王赓推托有事而走,说明他承受不了宴会的压力,心情也非常不好。徐志摩很开心,十分感激刘海粟为他所做的一切;陆小曼表面上一脸的沉静,但内心也很复杂,她当然希望能和志摩结合,但刚才看到丈夫一瞬间尴尬的表情,又有些慌乱;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的心里却有些内疚,觉得今天的事情对不起王赓

 

 

离婚前夕怀了孕

 

“功德林”宴会后,志摩、小曼都在焦急地等消息。特别是小曼,每次见到丈夫都不敢看他。奇怪的是王赓也不跟她多讲话,至于宴会上的话题,在他们夫妻间也没有再展开讨论过。陆小曼看着丈夫毫无动静,又有些讨厌起他来,她感到似乎是太乐观了,世上绝没有这么省力的事,一时猜不透他在想着什么东西呢?

 

小曼在家里得不到丈夫给她所期望的结果,在外面又和志摩失去了联系。徐志摩在外等消息也等得心灰意冷,看着一时不会有什么希望,就带着深深的失落跑回北京去了。

 

就这样过了极其沉闷的两个月,这段时间里王赓看上去很忙,心情也很烦躁不安。有一次,他无缘无故地对小曼发起火来,小曼觉得十分的委屈。

 

就在陆小曼感到绝望的时候,有一个晚上,王赓终于打破了闷葫芦。他把正要去睡觉的妻子叫住,对她说:“小曼,我想了很久很久,既然你

跟我一起生活感到没有乐趣,既然我不能给你所希冀的那种生活,那么,我们只有分开。宴会后的这两个月里,我一直在考虑,我感觉到我还是爱你的,同时我也在给你一段时间考虑,你觉得你和志摩是否真的相配?”隔了一会儿,他看陆小曼闭口不言,就说:“看来,你意已定,那么,我也不再阻拦。”

 

小曼哭了,她霎时想到了丈夫的种种好处,虽然他以往有时对她态度不好,但心底里还是爱她的。

 

王赓最后说:“你别哭,我是爱你的,但是我平时对你不够关心,这是我的性格所决定的。你和志摩都是艺术型的人物,一定能意气相投,我祝福你和志摩以后能得到幸福。”末了,他又补充说:“手续我会在几天后办好的。”陆小曼惟有哭,不知道是由于悲伤还是由于突如其来的幸福。但是幸福降临没有几天,陆小曼又陷入了重重的矛盾之中。事情是这样的。就在王赓答应和她离婚不久,她突然发现自己有了王赓的骨肉。这一发现使她痛苦万分:如果生下来,那她将很难和王赓离婚,也就无法和徐志摩结合,一年多的努力也将付之东流;如果打掉,又觉得对不起小孩,对不起王赓。当时,她母亲坚决要她把孩子生下来,但陆小曼心想,生下来就意味着离不了婚。王赓好不容易答应了,虽然还没在纸上签字,但事情已经有了希望,这是她和志摩盼望已久的。考虑再三,为了爱情和自由,陆小曼选择了流产。而且她决定既不告诉徐志摩,也不让王赓知道,苦果只由自己一个人品尝。她偷偷地带了个贴身丫头,找到一个德国医生做手术,对外则谎称身体不好去休养一段时间。没料到手术非常失败,从此身体一蹶不振,不仅不能生育,而且一过夫妻生活就会昏厥。婚后,徐志摩想生个孩子,陆小曼尽管心里痛苦万分,但她无法诉说隐情,只是回答:“你不是有阿欢了吗?”也正是因为陆小曼一直不能生育,所以她后来特别喜欢认干女儿。

 

1925年底,陆小曼与王赓解除维持了4年的婚姻,离婚时陆小曼年仅23岁。

 

 

来自徐志摩家庭的压力

 

虽然陆小曼和王赓离婚了,但她和徐志摩的婚事还是好事多磨,她的再婚遭受到两方面的强大压力。一是陆小曼母亲的反对。陆母一直不同意女儿和徐志摩来往,与王赓签离婚协议也是陆小曼的父亲背着她办的。事后吴曼华十分生气。老夫妻因此大吵了一场,经亲友劝解后才平息。

 

徐志摩在陆小曼和王赓离婚后,经常去陆家走动,陆母还是有意排挤他,而徐志摩对陆母却始终十分恭敬。由于陆小曼有病,陆母也不能坚决不准徐志摩来探望自己的女儿,很明显,女儿的病情好坏和徐志摩的来访有很大的关系,也可以说,女儿是心病,而徐志摩是惟一的良方。吴曼华终究是疼女儿的,她也心软了。当徐志摩委托胡适向她提出与其女结婚的请求时,她向胡适提出两个要求:

 

一、要请梁启超证婚,因为梁启超在全国负有名望,又是徐志摩的老师;

 

二、要在北京北海公园图书馆的礼堂里举行婚礼。

 

当时要办成这两件事都有相当的难度,但胡适最终都办妥了。陆小曼的母亲也逐渐地接受了徐志摩。另一个压力来自徐志摩父亲徐申如。针对徐申如,徐志摩和陆小曼也是采用依靠胡适的办法。当时正好胡适要到南方去治病,志摩就央求他去劝说自己的父亲,最好能让父亲上北京来一趟。因为婚姻大事,男方的家长出面,才会显得体面些。胡适走后,徐志摩和陆小曼不放心,又给他去了一封长信。信的第一段是小曼写了功课上的事;第二段问候了胡适的病情;第三段才说到正事。说两人现在已在蜜缸里浸着,所有可能的隔阂麻烦都没了,剩下的只是甜。连小曼的父母也十分了解和体谅。现在惟一的问题是赶快要一个名义上的成立,也就是正式结婚。志摩说一定要他父亲来一趟,能不能来,就看胡适做工作了;第四段说:“我爸妈待我太好了,我有大事不能不使他们满意,因此我要爸(妈能同来当然更好)来,亲自来看看眉,我想他一定会喜欢她的。”在这封信的空白处,小曼还添了几句话:“先生,他这封信写了三天———你问他怎么写的?”“摩好福气,妈爱他极了。”最后说:“先生!并非我老脸皮求人,求你在他爹娘面前讲情,因为我爱摩,亦须爱他父母,同时我亦希望他二老亦爱我。我受人的冷眼亦不少了,我冤的地方亦只你知道。”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富绅,他认为儿子离婚已是大逆不道,再娶一个有夫之妇更是有辱门风。再则他不喜欢陆小曼,认为这样的女子肯定品行轻薄,不会给徐志摩带来安定的生活。从后来的情况看,胡适的这一次说服工作成效并不明显。过后不久,徐志摩只得亲自南下,跟父亲商量自己的第二次婚姻大事。从徐志摩致陆小曼的信中可以看出,他的说服工作异常艰难。

 

 

弄丢了订婚戒指

 

徐申如说,徐志摩要再婚,必须征得张幼仪的同意。有人说,张幼仪和徐志摩早已于1922年在德国时离婚了,怎么徐申如还要这个“已休”的媳妇同意呢?原来,徐申如一直认为儿子和张幼仪在德国的离婚没有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是不作数的,他是不承认的,他一定要亲自听

到张幼仪的意见才行。于是,儿子要再婚,首先得听听张幼仪的意见。她要真同意与儿子离婚了,那么,就算过了“儿媳”这一关。

 

1926年初,张幼仪取道西伯利亚回国。由于战争的原因,直到当年夏天才回到上海。到的第二天,张幼仪就到张园徐家拜望原来的公公徐申如。她看到徐志摩坐在一个沙发上,对着她微微点头。张幼仪还注意到徐志摩的手上戴着一个十分显眼的翡翠戒指。向徐申如行礼后,张幼仪被示意落座。"

 

徐申如随即和缓地问她:“幼仪,你和志摩离婚是真的吗?”

 

张幼仪是个聪明人,早已从哥哥张歆海处知道了志摩的恋爱进程。她不愿意拖志摩的后腿,看到志摩在旁边焦急地望着她,等她的表态。 张幼仪说:“是真的。”徐申如显然有些失望,他继续问:“那你反对他和陆小曼结婚吗?”张幼仪迟疑了一会儿,她在思考,徐志摩和陆小曼是否真的合适。转而一想,唉,只要他们觉得合适,关我什么事啊,就说:“我不反对。”

 

徐申如对这个“儿媳妇”第一次感到失望,他不觉轻轻叹了口气。

 

这时,徐志摩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站起来向着他的前妻说:“谢谢你。”说完跑到窗口,伸出手臂,好像要拥抱整个世界似的。没想到他手上的戒指一下从开着的窗口飞了出去,志摩的表情霎时变得惊恐万分,因为那是陆小曼送给他的订婚戒指。徐志摩马上下楼去找,张幼仪从窗口看下去,只见志摩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戒指。张幼仪觉得在这个时候把戒指给丢了,似乎预示着志摩和小曼之间将来会发生些什么。

 

过了第一关,徐申如还是不肯痛快地答应。7月,徐志摩在硖石的西山上和父亲作了恳切的交谈,并不顺利。后来,经胡适、刘海粟等人出面周旋,徐申如最后勉强答应,但他也有三个条件:

 

  一、结婚费用自理,家庭概不负担;

 

二、婚礼必须由胡适作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

 

三、结婚后必须南归,安分守己过日子。

 

这三条徐志摩都予以答应。

 

梁启超的证婚词明着是对徐志摩,但他更看不惯的其实是陆小曼。在他第二天给儿子梁思成和媳妇林徽因的信中更可以看出来:徐志摩这个人其实很聪明,我爱他,不过这次看着他陷于灭顶,还想救他出来,我也有一番苦心,老朋友们对于他这番举动无不深恶痛绝,我想他若从此见摈于社会,固然自作自受,无可怨恨,但觉得这个人太可惜了,或者竟弄到自杀,我又看着他找得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痛苦更无限,所以对于那个人当头一棍,盼望他能有觉悟(但恐很难),免得将来把志摩弄死,但恐不过是我极痴的婆心便了。信中所谓的“那个人”,当然是指他看不惯的陆小曼。不过,陆小曼和徐志摩后来的种种矛盾,有些确实是给梁老夫子说着了。他们俩结婚后,起初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但总体来说是痛苦的。如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志摩最近几年的生活,他承认失败,他有一首《生活》的诗,诗的情调暗惨的可怕。”杨振声在《与志摩最后的一别》中说“他所处的环境,任何人要抱怨了”等等。但将婚后的不如意完全推在陆小曼身上的话,就有点像梁老夫子的封建意识了。刘海粟讲得略为客观些:“陆小曼效君而下嫁相如,但是家庭的压力更加上志摩事业上的不如意,内忧外患,使他们婚后的生活并不甜蜜。志摩是我的挚友,在文学上、人品上我是极推崇他的,但是他性格上的懦弱,还有一点中国封建社会中形成的读书人的软弱和天真,使他未能使小曼和自己冲破封建卫道士的精神桎梏。”

 

梁启超的这段“证婚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梁启超对徐志摩这个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但很明显,梁启超是带有私心的,对徐志摩、陆小曼并不公平。之前,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最终赢得了林徽因,他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此时又在婚礼上大骂新人,至少对这对新人来说是不吉利的。赵清阁就在文章中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为了争取有力的支持,他们请了维新派名流梁启超老夫子出面做他们的证婚人。原想借助这块盾牌抗衡一下封建势力,不期梁启超夫子也只是

一个以封建反封建的权威人物;他假惺惺同情徐志摩、陆小曼的结缡,而在大喜之日却当众批评了他们的反封建行径,使得两位新人一时啼笑皆非!只好委屈地承受了批评。

 

192610月(农历九月九日),新婚后的陆小曼依公公之命随徐志摩离开北京南下。途中,徐志摩心情舒畅:“身边从此有了一个人———究竟是一件大事情,一个大分别。向车外望望,一群带笑容往上仰的可爱的朋友们的脸盘,回身看看,挨着你坐着的是你这一辈子的成绩、归宿。这该你得意,也该你出眼泪,———前途是自由吧?为什么不?”

 

陆小曼紧紧地依偎在徐志摩的身上,看着窗外的秀美景色,心中充满了柔情蜜意,她觉得自己的一生有了依靠,她在《爱眉小札·序》中写道:以后日子中我们的快乐就别提了,我们从此走入了天国,踏进了乐园……一同回到家乡,度了几个月神仙般的生活。

 

短暂的神仙般的生活

 

 

192611月,陆小曼随徐志摩回到家乡海宁硖石。在徐志摩给张慰慈的信中,我们对这一段生活可以窥见一斑:上海一住就住了一月有余,直到前一星期,咱们俩才正式回家,热闹得很哪。小曼简直是重做新娘,比在北京做的花样多得多,单说磕头就不下百次,新房里那闹更不用提。乡下人看新娘子那还了得,呆呆的几十双眼,十个八个钟头都会看过去,看得小曼那窘相,你们见了一定好笑死。闹是闹,闹过了可是静,真静,这两天屋子里连掉一个针的声音都听出来了。我父在上海,家里就只妈,每天九点前后起身,整天就管吃,晚上八点就往床上钻,曼直嚷冷,做老爷的有什么法子,除了乖乖地偎着她,直偎到她身上一团火,老爷身上倒结了冰,你说这是乐呀还是苦?咱们的屋倒还过得去,现在就等炉子生上了火就完全了。不久,徐志摩收到了林徽因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寄来的航空信。信的大致意思是因未能参加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寄上一份迟到的祝福,她在信中说:“祝你和小曼恩恩爱爱白首偕老。”随后,她又代梁思成为他父亲在徐陆婚礼上坦率的言词表示歉意。最后,她还说已托一位朋友带了一只手提包回来,送给小曼。

 

收到这样一封信,徐志摩心中自然地起了相思。林徽因总是想得很周到,很仔细。她知道这封信肯定是徐志摩和陆小曼两个人看的,所以她不能对徐志摩过分热情,当然也不能过分冷淡;对久已闻名的陆小曼———现在是她好友的妻子自然更是小心,她给小曼买了一只手提包,便是她谨慎的、善意的表示。

 

一天,徐申如叫儿子来,提出想把家里的事分一下工,要陆小曼管理钱庄的事。徐志摩回答:“爸爸,那可不行,小曼是最怕数字的,要她管钱肯定不行。”

 

“我们是一个商人家庭,管钱庄是最基本的事,你学了文学,我已经伤透了脑筋,她再不管家事,你说这个家以后怎么办?”“爸爸,说这些还为时过早吧!”徐志摩答道。徐申如说:“我不要她打扫卫生,也不要她烧菜烧饭,但分给你的那份家产总要依赖于她来管理啊!”徐申如生气了。不久,徐申如终于做出了令陆小曼难以接受的决定。因为看不惯陆小曼的作派,他先期到了上海,不几天就要妻子到上海与他会合,然后启程赴北京去找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了———彼时徐志摩的父母已认张幼仪为义女。这是陆小曼与徐志摩婚后在徐家受到的第一个打击。

 

胡适认为,徐陆二人“小地方住久了,会受害不浅”

 

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很奇怪两位老人会来北京,就问他们缘由,老太太非常生气地说:“陆小曼刚来时,她就要坐红轿子。按我们乡间的规矩,不管有钱没钱,这种轿子只有头婚的女人才能坐。”“还有啊。”老太太继续说,“吃晚饭的时候,她才吃半碗饭,就可怜兮兮地说:‘志摩,帮我把这碗饭吃完吧。’那饭还是凉的,志摩吃了说不定会生病呢!”

 

“你听听陆小曼下面说什么?”徐申如也说话了,“吃完饭,我们正准备上楼休息的时候,陆小曼转过身子又可怜兮兮地说:‘志摩,抱我上楼。’”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事情。”老太太对着张幼仪说,“这是个成年女子啊,她竟然要我儿子抱她上楼,她的脚连缠都没有缠过啊!”

 

张幼仪犯难了,但她不得不接受他们。

 

公公、婆婆的离开,对陆小曼无疑是个沉重打击,不久,她得了肺病。徐志摩在11月初给刘海粟的信中说:“曼日来不爽健,早晚常病,以此生愁。天时又寒,令人不欢。足下所谓‘热度’固矣,可以救寒,未能阻病奈何!”一段时间后,陆小曼的身体才慢慢恢复,也慢慢从那段不愉快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没有了二老的严格监督,陆小曼在生活上感觉反倒轻松,她不用再受这样那样的拘束。她和徐志摩在硖石这座别具一格的住宅中种草弄花,过着一种“草香人远,一流清涧”的超然生活。可惜,好景不长。19265月,北伐战争开始。19261016,浙江省长夏超宣告独立。19272月,北伐军东路军发起江浙战争。319占领杭州,然后沿沪杭线北上追击孙传芳的军队。随着战事的临近,徐志摩和陆小曼不得不中断了这一段新婚燕尔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19271月(农历一九二六年十二月),陆小曼和徐志摩被迫移居上海。虽说是被迫,但像徐志摩、陆小曼这样的才子名媛本不该住在闭塞的县城里,海宁只不过也只能是他们的短暂憩息之地,北京、上海才是他们的归宿所在。

 

他们的一些朋友也很关心他们的未来。胡适当时在欧洲游历,他致函泰戈尔的助手恩厚之说:“他们两口子,在那小地方住得太久,就会受害不浅了。他们多方面的才华会浪费消逝于无形了。”他要求恩厚之“能找出办法把志摩夫妇送到英国或欧洲其他地方,让他们有两三年时间读点书,那就好极了”。由于徐志摩和泰戈尔之间深厚的友情,恩厚之答应了,在他们婚后就给徐志摩寄来一笔钱,想让他们不要贪恋乡间的生活。但婚后陆小曼身体一直不好,不宜远行,故此没有出国。

 

其实,就在前一年——陆小曼与王赓离婚不久,陆小曼曾有过一次去美国的机会。当时,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风闻名满京城的陆小曼大名,给她汇了一笔巨款,大约5000美元左右,邀请她去美国拍电影。但是她认为一个中国女子去当外国的电影明星,是不光彩的事。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迂腐,但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陆小曼的这种观点却表达了她的爱国之情。同时,父母只有她一个亲人,她和徐志摩又正处于柳暗花明之时,因此更不愿意去美国,便将那笔巨款寄了回去。陆小曼此后一直住在上海,直到过世。

 

上海是陆小曼生活时间最长的城市,她在上海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但在每一个阶段陆小曼的心情都是不同的。从出生到7岁赴京前是她在上海的最初生涯,那时的她童稚未脱,可爱天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1926年与徐志摩婚后去海宁硖石之前在上海小住,是她与上海的第二次握手,那次尽管时间短暂,但陆小曼的心是涂了蜜的,因为身边有一个苦苦等候和追求的伴侣。这一次因战乱从海宁移居上海一直到陆小曼过世,时间长达38年之久,是陆小曼颓废、伤心、奋起的重要时期。其中,1927年到1931年徐志摩失事前为一个阶段,那时她的生活是奢侈而放任的;1931年徐志摩失事后到1949年为第二阶段,她受到剧烈震动,人变得消极而沉寂;解放后为第三阶段,她重新振作起来,获得新生。陆小曼到上海后渐渐沉迷于夜生活,因为当时的上海是殖民统治下的十里洋场,在外国租界里,漂亮的居室、新潮的商品、豪华的舞厅剧场、高雅的交际界……这一切对能歌善舞、善于交际并压抑已久的陆小曼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天地,她如鱼得水。她结交名人、名伶,频繁地出入社交场所。由于她原是北京社交界的名人,如今成了著名诗人的太太,又有惊人的美貌,很快便成为上海社交界的中心人物。

 

排场大了,费用自然增多。养尊处优的陆小曼,过去在北京便是出了名的会花钱的小姐。婚后,她在物质上的欲望有增无减。王映霞在文章中回忆:……陆小曼租了一幢(指四明村住宅)楼,每月租金银洋一百元左右,我们是寒伧人家,这个数目可以维持我们大半月的开支了。陆小曼派头不小,出入有私人轿车……她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几个贴身丫头……陆小曼挥霍无度,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顾家里需不需要,不问价格贵不贵。

 

四明村居所是一栋上海老式石库门洋房,楼下当中叫“客堂间”,陈设很简单,正中设摆佛堂,一般没有人到这间屋子里来坐;边上那间统厢房是陆老太爷的房间;二楼亭子间是陆老太太的房间,有内外两间之分,内间是陆老太太的卧室,外间则是来了亲戚住的;陆小曼和徐志摩住在二楼统厢房前的那一间,后面一间是她的私人吸烟室,只有一张烟榻;二楼客堂才是真正的客厅,也有一张烟榻,供客人吸烟使用,中间一张八仙桌,是吃饭的地方,但只限吃晚饭;三楼亭子间是徐志摩的书房。总体来说,陆小曼的这个家显得很洋派,是一处上乘的住宅。况且房子装饰豪华,幽静典雅。陆小曼家里的布置十分讲究,在卧室的四周,全是红木的家具,陈设也极精致,有古玩、花卉、文房四宝。因此,光住宅一项就所费不菲。

 

夫妻渐生分歧

 

.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浑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她每天过午才起床,在洗澡间里摸弄一个小时,然后吃饭。下午作画、写信、会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

 

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要从父亲处拿钱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即便如此仍不够陆小曼的挥霍。在社交圈里,陆小曼和上海滩名媛唐瑛交相辉映。她们都爱美,都能穿出品位和风格。在美术家江小鹣的协调下,以唐瑛和陆小曼为号召力,在1927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妇女服装公司——云裳公司。云裳之名,取自唐代大诗人李白《清平调》中的一句诗“云想衣裳花想容”中的“云

裳”二字。一时间,穿“云裳”品牌成为上海女性的向往。

 

陆小曼那几年的大部分时间确实是荒废了。在人群中,在舞场上,在宴会上,在烟榻上,在男人和女人的恭维声中,把时光轻轻送走了。陆小曼为什么会染上这种贪玩、浪费的毛病呢?这跟她的出生和家庭很有关系。陆小曼是生长在一个官僚、银行家的家庭里,可以说有钱又有地位。她是家里仅有的一个小孩,父母百般宠爱,逐渐养成高傲、奢华的生活习气,加上在教会学校受教育,在社会上接触的都是上层人物,因此慢慢地就形成了当时称之为“名门闺秀”的作派。陆小曼自己也曾在《小曼日记》中写道:“可叹我从小就是心高气傲,想享受别的女人不容易享受得到的一切,而结果反成了一个一切不如人的人。”后来,陆家中道败落,没有那么多钱可以花了,但是陆小曼的大手大脚的毛病却改不过来了,并成为直接导致徐志摩苦恼的一个因素,也成为他们矛盾成因的一部分。

 

我们再来看看徐志摩在1931319自北平写给陆小曼的一封信。信中说:“我守了几年,竟然守不着一单个的机会,你没有一天不是engaged(已订婚的、已订约的),我们从没有privacy(隐私、秘密)过。到最近,我已然部分麻木,也不想(向)望那种世俗幸福。”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到,当时陆小曼与徐志摩已是过着不正常的夫妻生活了,在一般夫妻看来很平常的事,比如一块儿聊聊天,散散步,有些个亲热的小举动等等,对他们来说已是奢望。陆小曼已经成了“大众情人”,她给那些朋友带来欢乐,却给自己的丈夫带来了痛苦。

 

 

翁瑞午其人

 

 

翁瑞午,江苏常熟人,清光绪皇帝老师翁同*之孙。其父翁印若历任桂林知府,以画鸣世,擅画桂林山水,又擅医,喜用石膏,故有“翁石膏”之称。翁瑞午的家中鼎彝书画累筐盈橱。陈巨来说:“瑞午少时美丰姿,推拿学于民初扬州大名家丁凤山,故悬牌为医后,声涯至佳,廿余岁即自备汽车出诊者。”他会唱京戏、昆曲,擅演花旦、青衣,又会画画和鉴赏古董,还做房地产生意,是一个文化掮客,被胡适称为“自负风雅的俗子”。

 

翁瑞午在事业上的成就、各界的声望等方面,当然不能和徐志摩相比,但他有自己性格上的优势。他的北方话说得不错,很会花言巧语,人活络又很风趣。他喜欢唱戏、画画,又教陆小曼学会了吸鸦片,与陆小曼可以说意味相投。而徐志摩则不喜欢唱戏,也反对陆小曼吸鸦片。陆小曼天性爱美,又喜作画,翁瑞午便投其所好,时时袖赠名画,以博其欢心;而徐志摩虽然对陆小曼有天大的爱心,但他只会送诗,而不会投陆所好,送几张好的画给她。慢慢的,翁瑞午就在陆小曼的朋友中占了比较特殊的地位。

 

徐志摩夫妇从北京回到上海不久,就与翁瑞午相识,并经常串门,相约一起登山游湖。如19273月,还是新婚的徐志摩夫妇在回到家乡海宁之后,就约了翁瑞午一起去杭州游西湖。徐志摩并未吸取王赓的教训,当初正是由于王赓工作忙,经常请徐志摩陪陆小曼玩,才惹出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情事来。现在,徐志摩又拉翁瑞午参与他们夫妇间的旅游,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失策。

 

翁瑞午与陆小曼的进一步接近是由于陆小曼的病。

 

据陈定山《春申旧闻》载:“陆小曼体弱,连唱两天戏便旧病复发,得了昏厥症。翁瑞午有一手推拿绝技,是丁凤山的嫡传,他为陆小曼推拿,真是手到病除。于是,翁和陆之间常有罗襦半解、妙手抚摩的机会。”陆小曼在翁瑞午给她推拿治病的时候曾问他:“瑞午,你给我按摩确实有效,但你总不能时时刻刻在我身边啊,你不在的时候万一我发病的话,有什么办法呢?”翁瑞午想了一下,对陆小曼说:“有是有办法的,但这个办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好采用的。”陆小曼连问是什么办法,翁瑞午就说:“吸鸦片。”陆小曼一听是这个馊主意,就大骂瑞午害人。但是,后来看到翁瑞午一直在吸,而且很有味道,自己又老是犯病,一时控制不住,慢慢地吸上了。她自己也知道这是一个坏习惯,可一旦上瘾,就无法控制自己了。她和翁瑞午两人,常常一起在客厅里的烟榻上隔灯并枕,吞云吐雾。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6
嫣雨轩 2007-06-21 18:02:13

  姐姐辛苦了,继续关注中。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7
云逸飘 2007-06-22 19:27:33

姐姐 谢谢你为大家推荐这样的经典
百看不厌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8
冰帆 2007-06-27 18:39:00

好读的文章呀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9
梅影斜窗 2007-07-10 15:06:15

引用 嫣雨轩 在 2007-6-21 18:02:13 时发表的内容:

  姐姐辛苦了,继续关注中。

也感谢妹妹的关注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0
梅影斜窗 2007-07-10 15:07:42

引用 云逸飘 在 2007-6-22 19:27:33 时发表的内容:

姐姐 谢谢你为大家推荐这样的经典
百看不厌


大家喜欢就好,共同分享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1
梅影斜窗 2007-07-10 15:09:01

引用 冰帆 在 2007-6-27 18:39:00 时发表的内容:

好读的文章呀



欢迎来赏读,重温经典,是很好的享受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2
春风送暖 2007-07-10 19:43:19

没有梅斑斑的辛苦,就没有我们的享受!辛苦了!欣赏中……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3
流动的水 2007-07-17 19:14:09

谢谢梅影斜窗为我们找到这么好的诗歌,并做了注解,让我们了解更多。

读过关于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故事,我想,这种爱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冲破了重重阻力,原因就是在于,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心灵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所以才会演绎出动人的爱情,真挚而热切,虽然短暂,却令人向往。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4
梅影斜窗 2007-07-18 17:52:03

引用 春风送暖 在 2007-7-10 19:43:19 时发表的内容:

没有梅斑斑的辛苦,就没有我们的享受!辛苦了!欣赏中……




还得感谢你们的光顾和支持呢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5
梅影斜窗 2007-07-18 17:53:05

引用 流动的水 在 2007-7-17 19:14:09 时发表的内容:

谢谢梅影斜窗为我们找到这么好的诗歌,并做了注解,让我们了解更多。

读过关于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故事,我想,这种爱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冲破了重重阻力,原因就是在于,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心灵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所以才会演绎出动人的爱情,真挚而热切,虽然短暂,却令人向往。


伟大的爱情经典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6
上善若水 2007-10-01 17:02:11
时代背景,造就诗人;多情诗人,演绎爱情;浪漫爱情,成就经典;经典故事,溢散弥香;弥香背后,回归理智。我们可以感动,我们可以悲情,我们却无法不继续我们平凡的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需要经典!如此循环往复,才有生活的五彩斑斓!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7
梅影斜窗 2007-10-09 15:47:28
谢谢先生的精彩点评,爱情固然神圣,而生活依然平淡。

平凡的人生,需要我们追求幸福快乐;需要我们去完成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而生活实践!

为爱而生,为生而爱,这才是美丽的人生!多彩的人生!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18
天边的云彩 2007-10-09 16:45:06

引用 梅影斜窗 在 2007-10-9 15:47:28 时发表的内容:
谢谢先生的精彩点评,爱情固然神圣,而生活依然平淡。

平凡的人生,需要我们追求幸福快乐;需要我们去完成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而生活实践!

为爱而生,为生而爱,这才是美丽的人生!多彩的人生!




云彩赞同梅姐姐的观点。

当激情让位于平凡的生活,爱情该何去何从?

爱情,终在裸露的现实中伤感而无奈地一点点死去。。。。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快速回复:您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4894号 

辽ICP备1400134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