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原文,译文 标签: 王羲之
楼主
菩提明镜 2008-03-14 08:51:50
《兰亭序》原文,译文
标签: 王羲之 
原文全文:

(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编辑 收藏 举报 主题管理
分享
Re:
2
菩提明镜 2008-03-14 09:00:46
王羲之的《兰亭序》


 

兰亭序》又称《兰亭叙》、“叙”通“序”,是通假字,还被后人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一般来说,最好最棒最优秀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东西,被我们称作“天下第一”。

同样,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也是同样的道理,那么,顺便问一下,在中国历史上还出现了一些什么圣人?

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兵圣孙武、茶圣陆明(唐)、酒圣杜康(夏)、医圣张仲景(东汉)、文圣孔子、史圣司马迁、武圣关羽、药王孙思邈、神医华佗

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囚贾岛、诗豪刘禹锡、诗佛王维、诗瓢唐求、诗癖萧纲、诗窑王仁裕、诗魂梅尧臣、诗肠张藉

言归正转,简介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山东临沂人,出身于东晋声望门弟最高的王氏家族(干部子弟),其堂叔王导是当时的宰相,父亲王旷,兄长王洽在朝廷也身居要职,并且王羲之本人在朝廷也担任将军一职,过去将军分得很细,有文将军、武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王羲之担任得是右将军,所以后人也称其为“王右军”。(古人以右为上,以右为尊,无出其右)

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并且是一个典型的书法世家。不光父亲、岳父、堂叔、侄子、几个儿子包括妻子郗璿(xuan)在书法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当以小儿子,也是“老七”最为出名,与父亲并称“二王”,这样关于并称的例子在文学史上很多:

三苏:苏轼、苏询、苏辙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三班:班固、班彪、班昭                 两司:司马相如、司马迁

大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言归正转,再谈王羲之:

王羲之自幼师承家学,后又拜女书法家卫夫人为师(三国魏国太傅钟繇的学生),临池不断,时间一长,池水漆黑,所以又称之为“墨池”。椐说现在浙江的永嘉、绍兴的兰亭、江西的庐山都有以王羲之“墨池”为代表的“污染点”。

书圣王羲之虽然有名、但是他的书坛霸主地位不仅仅来自于其自身的刻苦钻研,而且与历代帝王将相的极力推宠也是分不开的。但也就是这种极力的推宠,导至了王羲之的作品越来越集中,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尤其是帝王将相的手中,但是这些人命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隔几年都要有一次大的战争或动乱,在这些轰动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导至王羲之的书法遭到破坏,甚至灭顶之灾。到了近代,王羲之的书法真迹流传下来的一件都没有了。唯一庆幸的是,当时的古人为了流传和学习的需要,搞了一些勾摹本。也就是用双句填墨法进行临摹,类似今天的扫描复印,所以和真迹对照,效果相差无几,但还是假的,即使这样留下的句摹本也不是很多,只有几件,其中最为精彩的就是这本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兰亭序》不不是一件很好的书法作品,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散文,通过散文形式写的一篇序,以后,你们上大学时,在《大学语文》这本书上便有这篇译文,而且要求背诵。

下面,我把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背景,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这件作品作为东君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当时王羲之只有三十三岁,他同好友谢安等40多人在绍兴的兰亭举行笔会。会上有人提议,搞了一个叫“曲水流觞”的游戏,所谓觞,是古代盛酒的一种器皿,是一种又薄又轻又浅又好看的斗状器皿,能漂在水面之上。那“流觞”就是把酒杯顺“曲水”漂流,漂到谁跟前谁就当场赋诗一首,作不出就罚酒一杯。(划拳)

就这样,大家一起作了二十多首诗,并且都一致要求王羲之给这本诗集写一篇序。王羲之也未做推辞,而是乘酒兴,用蚕茧纸、鼠须笔写了下这篇情文并茂的文章,给后世留下了难得的艺术佳作。

从文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一些背景,这些描写的词句也相当精美: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群贤毕至,少长成集。

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在这种条件写下的字也是飘若浮云、骄若惊龙、清新妙丽、奕奕有神,最高的评价是物我相融、天人合一。

据说王羲之回家之后又写了十几幅,但都找到当时感觉,所以都不满意,难怪那一张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真是“不死不知道,一死忘不掉”。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从诞生到流传至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王羲之的书法最为推崇的当数唐太宗李世民。关于他的记载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典故就是《萧翼赚兰亭》。

“萧翼赚《兰亭》”说得是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曾以重金从收购王羲之的作品,而且留在民间的,只要听说有千方百计,想方设法都要将它占为己有。后来听人说《兰亭序》真迹,流传在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手里。后来又听人说,智永已经去逝,但是他的大弟子辩才还在。于是唐太宗三次诏见辩才,想让他交出《兰亭序》,但辩才硬说历经战乱,不知去向,一再否认。但唐太宗终不死心,又无可奈何,杀了他吧,那么《兰亭序》将永远消失,不杀他吧,他又不交。左右为难之际,足智多谋的御史大夫萧翼请缨出战。

    萧翼知道来硬的不行,只能智取,便化妆成卖毛笔的商人,假称来自天津,山东路经绍兴,投宿于经。萧翼为了接近辩才,就极力与辩才套近乎,整天就是谈诗论画,打牌下棋。辩才以为遇上知音,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常常侃侃而谈,以至通宵达旦,后来成了莫逆之交。几天以后,萧翼见时机成熟,带来几件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在辩才面前卖弄其收藏的本领。这一下,说的辩才心里有些发痒,耐不住这招“激将法”,情不自禁,吐露真情,说师傅智永临死把家传的《兰亭序》真迹传给了他,那才是举世无双的宝贝。萧翼听后,哈哈大笑,摇手便说:“算了吧,作骗谁,《兰亭序》早没了。”辩才一时激动,横下心命小和尚爬下房梁,取下一个铁盒子,兴冲冲地把铁盒子打开,向萧翼展示那秘而不宣的宝贝《兰亭序》真迹。萧翼呢,硬说它是赝品,两人为此而争论不休,正巧辩才有事出去了一下,萧翼乘机顺手牵羊地将《兰亭序》拿去,乘坐门口事先准备好的马车,飞快地来到当地的衙门,原来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精心安排。

萧翼到了长安之后,命人去召辩才。大堂之上,辩才见昔人的商人变成了御史大夫,顿时瞠目结舌……

后来历朝历代都有许多画家以此为创作内容,取名为《萧翼赚兰亭》,而且就在事情发生不久,就被擅长人物画的阎立本搬了上艺术舞台。

回头看一看《兰亭序》的命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使是现在,也是如此。从1965年开始,由郭沫若发起,在全国上下学术界掀起一场关于《兰亭序》是真是假的有关辩论,这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两大派别,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大派别的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争论也愈加激烈。

反方郭沫若当时是中国科学院院长,文字学专家,考古学家,同时也是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徐州博物馆、徐州师范学院、徐州日报、外文书店),他认为首先文章中多次出现了“悲夫”、“痛哉”这些消极倒霉的言语。还有开头一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中的“癸丑”二字写得又扁又小又丑,与全文很有谐调,认为是作假者,一时算不出当时的天干地支,是后来加上去的,显露出的马脚。郭沫若认为在天干地支盛行的东晋、王羲之怎能不知道,故认为《兰亭序》无论是文章还是书汉都不是王羲之写的,而是他的七世孙智永和尚所为。

而正方启功,也是著名的考古学家、文字学专家,并且是当时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徐州市第一中学,校训、徐州市百货大楼、铁路游泳馆)全名爱新觉罗·启功,满族人,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启功的观点与郭沫若迥然不同,他认为“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思想情绪中充满矛盾自然合情合理,王羲之当然也不例外。关于“癸丑”二字,启功认为引酒赋诗,稍醉之后书写《兰亭集序》,年代一时想不起来,暂时含糊过去,醒酒后再添加上去,也未尝不可。而且整篇作品多处出现修改的痕迹,如“崇山峻岭”、“于今”改成“向之”等等,很有可能是王羲之回家醒酒后稍作修改,一致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王羲之的《兰亭序》
3
2009-06-04 16:11:47

回头看一看《兰亭序》的命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使是现在,也是如此。从1965年开始,由郭沫若发起,在全国上下学术界掀起一场关于《兰亭序》是真是假的有关辩论,这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两大派别,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大派别的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争论也愈加激烈。

反方郭沫若当时是中国科学院院长,文字学专家,考古学家,同时也是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徐州博物馆、徐州师范学院、徐州日报、外文书店),他认为首先文章中多次出现了“悲夫”、“痛哉”这些消极倒霉的言语。还有开头一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中的“癸丑”二字写得又扁又小又丑,与全文很有谐调,认为是作假者,一时算不出当时的天干地支,是后来加上去的,显露出的马脚。郭沫若认为在天干地支盛行的东晋、王羲之怎能不知道,故认为《兰亭序》无论是文章还是书汉都不是王羲之写的,而是他的七世孙智永和尚所为。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4
2009-06-04 16:12:39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5
2012-03-01 08:50:56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快速回复:您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4894号 

辽ICP备1400134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