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对联格律的六个禁忌
楼主
流星雨87 2008-02-18 09:23:05

              对联格律的六个禁忌 

   对联的基本格律,首先是上述对联六要素。除此之外,对联的基本格律,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它们是:忌同声落脚;忌同声收尾;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忌同义相对。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严格按规则的标准格式可称正格,相对正格有所变化者可称变格)。当然,采用特殊手法的对联,其句脚安排可以不依常规。如这副据称是已知最早的押韵联就是同声落脚: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个字(联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联脚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当然,也有少量对联是上平下仄收尾的,如: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撰)
   但是,这种情况应以特例视之。至于上下联同声收尾,则是违律。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由于三平尾或三仄尾在音韵(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同时,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该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当然,相对来说,三平尾或三仄尾,不是很严格的禁忌。
   4.忌孤平或孤仄
   所谓忌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言以上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也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另外,从理论上而言,孤平或孤仄在音韵(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的。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而且,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
   最后,要附带说明的是,孤平或孤仄的现象,主要只在五、六言的句子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而且,考虑到五、六言的句子,字数本来就不多,因此,对于孤平或孤仄,作者认为,能忌,当然更好,不忌,关系也不大。相对来说,它们不是很严格的禁忌。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磐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不规则重字,也就是“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的大忌。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又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又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编辑 收藏 举报 主题管理
分享
Re:
2
流星雨87 2008-02-18 09:26:42

在对联的创作或赏析中,比较常见有以下几种重要的禁忌需要留意:
1.忌上重下轻
   对联忌上联气盛,下联势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 
例如:气凌衡岳三千丈 
      心托离骚廿五篇。
下联就显得弱了许多。
又如: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前句高唱,后句低吟,应当避免。
2.忌乱脚
无论短联还是长联,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例如: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 
      月涌大江流(仄仄仄平平)。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联尾最后一个字若出现平声对平声或仄声对仄声,均为乱脚。是对联大忌。
例如:党恩比海深;
      人心向阳红。
其中的深、红同为平声,犯了乱脚的禁忌。
(幻注:对联的韵脚上仄下平,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少数对联反其道而行之,韵脚采用上平下仄,这是因为上下联在表意上前后呈现顺序的需要,以及遣词用字的限制而采用的一种变通方式。由于这样的情形在对联中极少出现,这里不再细说。所以真正的乱脚应是同平同仄。)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三平尾:指的是下联末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平声字,也叫三平调。所以,在应用“一三五不论的定理时,要注意,有这种情况产生时,就不能一三五不论了,而是要论了”。
例如:一年春作首(仄平平仄仄),
      万事公为先(仄仄平平平)。
还有的联家也忌上联末三仄尾,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尽管诗律中没有提到,但同三平尾一样(特别是音调也一样)读起来很单调,还是应当避免才好。
例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但“可”是三声,有时还可通融。(参加比赛当中,最好连此能避免则能避免)
(幻注:这一规矩通常只是针对短联创作的限制。韵律的本质是为了满足听觉上的审美需要,对于五言七言的对联,若后三字均为平声,在断句时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形:……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前两种的语顿均以平声收尾,违背了听觉上的审美观;后一种情形若按照意节说,还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偶有所见的,尤其在长联的创作中。只是连续三字平声,读起来依然让人感觉语调平淡,缺少变化,所以能避免当尽量避免。至于三仄尾,个人认为除了三种同声调的需要避免以外,其余的可以完全不必顾忌。因为仄声韵还有三调的变化,在听觉上不会产生单调的感觉,而三同声不仅在听觉上感觉单调,比如连续的三去声,语调生硬,读来拗口,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出现三同声仄韵的概率比较小,所以不必有太多的顾忌。)
4.忌孤平和孤仄 
    孤平句只出现在句脚是平声字的下联里。同理,孤仄句也只出现在句脚是仄声字的上联中。
    关于何谓孤平、孤仄以及忌孤仄在联界一直有争论,下面引用一些老师的话,我觉得足以将本题搞清楚了:
    关于“孤平”,目前大多数都赞成王力教授的定义:除句脚是平声字外,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属于孤平。王力《诗词格律》: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大蒙)
    关于“孤仄”一说,是由“孤平”的概念类推出来的,忌孤平和忌孤仄应该是为了使得对联声律和谐,孤平的句子,会造成音韵不顺,当然要尽量避免(犯孤平为诗家大忌)。孤仄的句子,因为仄声还有上去入几音,尚不显呆板。所以可以通融.(苏三)
    简单明了地记着以下的这三种情况:五言七言律句犯孤平,只有三种情况: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阳光在线)
    孤平是诗律的专有名词.但在联律中,为了提倡音节交替和音律和谐,在提倡马蹄韵的论述中,借用了这一名词并衍生了相对于孤平的"孤仄"的说法.但往往会和诗律混淆而造成不少误区.在联律中确实可以放宽要求,只要音节交替,可以不避所谓的孤平孤仄之说.但要做古体的律诗或律绝,则应遵守诗律.在比赛中,因要区分优劣,当然在联意第一的前提下,符合马蹄韵的得分会更高.故弄明白诗律中孤平的规定还是必要的.( L翠拨青松)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也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的相同位置上。若不是具备特别突出的强调作用或不具备不可替代性,则属于犯忌的类型。
例如: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勿恨人。
这里上下联中的“勿”即不具备特别的强调作用,也不具备不可替代性(可以用“莫”取而代之),那么就属于犯了“同位重字”的禁忌了。
但有两种“同位重字”的情形是例外的,要注意区别对待:
一是个别多少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可以重复。这可视为骈句格式在对联中产生的影响而流传下来的一种表现手法。明代学者薛暄,山西河津人,学宗程颐、朱熹,死谥文清。其故里薛文清公祠有联云: 
  开绝学于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之前,享祀方堪从庙庑;
  集大成于西河氏、太史公、文中子之后,诞灵应不愧河津。 
胡叔心、陈公甫和王阳明,皆明代理学家。大成,文章精华。西河氏,春秋时子夏,孔子弟子。太史公,汉司马迁。文中子,隋人王通谥号,著《中说》十篇,亦称《文中子》。三人皆河津人,且以文学著称。这副对联就重复了“于”、“之”二字。又如:漏网之鱼,世间时有;脱天之鸟,宇内尚无。其中的“之”字,均属于这类情形。
二是个别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实词,也可以重复。
湖南岳阳楼就有这样一副: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这副对联重复了“天下”二字,不但不使人有重复之感,而且充分显示了岳阳楼的非凡气势。这种情形应视为一种积极的修辞,但不是可以随便采用的。
6.忌合掌
   所谓合掌是指联中部分词语或整个上下联表达同一个意思,即:是同义相对,又称雷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
   部分词语合掌者,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远”对“遥”“夜久”对“更深”等等……
   上下联合掌者,如:“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青波永泄”对“碧水长流”等,表达的均为同种意思,属于合掌。
   合掌,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上下联词语同义、句意相近,语意表达上没什么区别,就好象左掌和右掌的形状一样,毫无变化。其所以忌“合掌”是因为对联一般都很短小,要求每个词语都要表达不同的、丰富的内容,内容如果合掌,就会显得字乏意寡。
   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相似或雷同,若在联中比重很小,对表达的意境并无伤损的,而采用一些含义相近的词语相对,也未尝不可。
7、忌上下联无关   
   指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即:格调不同,上下无关联。
   例如:春风得意,
         寒露浸心。
   前言不搭后语,就象两个人在各自表达不同的心境或感受。
   所谓对而不联:上下联或上下联各分句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各自孤立存在,或关联性不强,难以表达完整的主题,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意境,造成联意脱节,也叫“隔”。比如:囊无半卷书,心中羞涩;军备几颗弹,国内安宁。这就犯了上下联意隔的大忌。
8、忌失替,失对
    撰写对联时注意平仄相对,在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切忌失替。
    例如: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起还要读良书。
    联中的“起”对“略”为仄对仄,失对(上下相同联位置)。起与要为二四位字同仄,失替(同一句中)了。
    注意:1、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是要在回避上面的忌禁的基础上应用的。2、在参加比赛当中,最好是尽量做到全论,这对自己有好处。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3
冰玉陶然 2008-02-18 10:58:21
切,还真保守,我要是早看到你这东东,说不定对联大赛,偶可以拿个大奖呢~~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4
冰玉陶然 2008-02-18 11:00:09
我这人笨,等你在举行对联比赛的时候,一定要提前通知俺,好来温习你的文章.争取拿个大奖也.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5
流星雨87 2008-02-18 11:06:28
呵呵,俺这不也是刚看到,就整理出来贴上了吗,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吧。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6
冰玉陶然 2008-02-18 12:01:08
天呢,你还要学习,谁信?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7
2008-02-20 13:54:23
天!对联这么多学问呀?怪不得本家写不好那。
流星,I服了YOU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Re:
8
2012-03-02 17:51:55
编辑 回复此楼 举报 帖子管理
快速回复:您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4894号 

辽ICP备14001340号-3